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文化济宁>儒家文化
孟 子
信息发布时间:2008-6-23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孟 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78    更新时间:2005-4-16
【字体: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战国时期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今属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约在其祖辈时迁于邹。三岁,其父孟孙激去世,全赖其母仉氏教养。史书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设俎豆,揖让进退”。15岁左右,他怀着对孔子的仰慕之情,赴鲁求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孔伋)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近40岁时,学成后居邹为士,收徒讲学,门生中仅著称者就有18人,公孙丑,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当时诸侯混战、七雄争霸,孟子便又怀着实行“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孟子约在44岁(公元前329年)时,率领弟子,首次出游齐国;50岁(公元前323年)时游滕,次年回邹;不久,又“由邹之任”,拜访了代理任国国政的季子(季任);随后由任至梁(魏)见梁惠王;55岁(公元前318年)时,由梁自范再次适齐。据史载,孟子游说诸侯名气很大,“凡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曾在二次游说齐国期间为其客卿数年,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但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因而,对其“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齐)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他各国也都未采纳。
    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岁,其政治思想仍无法实现,只好停止其20多年的游说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样,退居邹国,从事教学与著述。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言,作《盂子》七篇,以诏来世”。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其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去世后,被安葬在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因其去世于冬至之日,邹人自此“废贺冬之礼,遂成俗”。
    宋代以后,封建帝王不断赐于孟子封号: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尊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同时,还建造了占地60余亩的盂庙,岁时祭祀。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