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介绍:
(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年十七,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当时董卓新诛,其党李□、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乃不应征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王粲在荆州住了16年,刘表以其貌不扬,又体弱通脱,不甚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魏国既建,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卒。王粲天资聪慧,博闻强记,言辞明辨。精于数学、棋艺,对前代典章礼仪,尤为熟悉。在魏多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皆出自王粲手笔。他自视甚高,在《仿连珠》一文中,隐然以管仲自比,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儒家,间亦杂有法家刑名之学,认为欲致治世,必须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宽猛相济,刚柔自克(《儒吏论》)。他还接受了道家的某些影响,如《安身论》中把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归结到寡欲,就是入了黄老一途。王粲颇得曹操信任,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政治地位最高,是唯一的封侯者。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生前诗赋往还,死后曹丕临丧亲吊,曹植又作《王仲宣诔》,谓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可见其交情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