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民俗风情
峄山古庙会
信息发布时间:2015-5-28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峄山,又称'绎山'。位于邹城市城东南十公里处,因其独树一帜的自然风貌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享誉神州大地。从古自今,赞美之作不可胜数:其异情别景非亲临其中不可言表。

峄山云海 二等奖峄山云海 二等奖

论其高,峄山仅为泰山三分之一稍强,算不得巍峨高大;论其面积与周长,峄山与泰山不可同语。然而峄山却以其小巧之体、玲珑之态,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其结构布局,起承转合;移步异景,自有玄妙;首尾相顾、起伏变幻。或者意象新类,别有洞天;或者草蛇灰线,横云断岭。加上雾气迷蒙,传神抒情;行云行雨,摄召魂梦。较之那苏州园林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来,更当为自然之鬼斧神工叫绝!山间千岩竟秀,万壑纵横,目不暇接,令人观之,竟生人造假山之疑。

峄山之秀美,在于其石头奇、洞穴奇、泉水奇、石刻奇和神话传说奇。 石之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峄之盘龙钟石,下丰上锐,如钟无蠡,三石夹而悬之,离地三尺毫不放松,人立钟下,以手抚之、妙不可言,游人无不惊叹天工造化之奇功;洞穴灵珑通达,千态万状,由数块圆形巨石擎起一巨岩而成的隐仙洞,幽洞深远,其妙无穷,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九石绎连,'绎孔'通达,泉流叮咚,每当东北风或西南风起,各涌泉同时涌涨。以甘露池最负胜名,池水清澈见底,味甚甘美,不盈不竭,终年如一,千人饮用,始终如是,可谓神奇莫测;历代石刻题壁,琳琅满目,涉及历朝历代名家众多,内容之广,堪称露天之历史文化宝库。旧时'秦碑'堪称国之瑰宝,新刻'鳌'字,夺世界大字之最,令人称奇道绝;女娟造峄,二郎担山,伏羲画八卦,玉帝嫁女等神话传说,掌故轶事,枚不胜举。正因其奇,峄山素有'岱南奇观'、 '邹鲁秀灵'之美誉。

'巡游天下觅美景,峄峰独耸傲长空'。

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帝王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等。而文人骚客诸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赵孟頫、郑板桥等,更不辞辛劳来峄访幽探奇,留下众多佳诗墨宝。

峄山,因有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并加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可以说是游人如织,当你有幸登临,就会深深体会到什么是自然美,你会觉得此游才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另有一说是蒙山)。

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垒,孔窍幽邃,泉涌云间,峰插天表古木苍郁,杂花若锦,登临凭眺,移步异景,引人入胜。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古形成各种天然群雕,玲珑别透,神奇秀灵。

当地民间有句俗语:峄山戴帽,狗吃草,这场大雨要来到。是说,峄山顶上如果看到白云绵绵不绝,仿佛一顶小白帽子,遮住了山顶,峄山下的狗吃草,那就是要下大雨了。每次都很灵验。更奇的是,如果当地空气不好时,在远处是看不见峄山的,只有空气清新时,才能看得见。夏日乌云滚滚,但是,每当乌云飘过峄山,再从峄山山洞里飘出来,就变成雪白的云了。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戴帽子。这就是峄山戴帽,大雨来到的由来。

人文景观折叠编辑本段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书经》、《诗经》、《太平御览》、《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峄山之

阳有春秋邾国古城遗址,峄山之阴有属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现留有'孔子登临处'石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道登峄山,留下了'秦峄山碑',为研究中国书法之珍品。刘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帝王将相、文豪名擘,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道教的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历代仙曲贯耳,因而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则名峄山为'绎诗之庵'。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 峄山风光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峄山风光摄影大赛获奖作品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秦峄山碑

宋代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右《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余家《集录》别藏泰山李斯所书数十字尚存,以较摹本,则见真伪之相远也。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