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民俗风情
端鼓腔
信息发布时间:2015-5-28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端鼓腔,相传由唐朝就已成形的洪泽湖上的渔民,于明末清初溯运河北上而传入微山湖上的,随之成为微山湖渔家的俗艺。端鼓腔演出,一向是在湖中,与陆地隔绝,在湖面上并连起两只大船,铺上长板作为舞台;桅杆上挂起各种绣着黄、红、青、绿色的神像图案旗子,一是做请神的标志,二是做端鼓腔演出的招幌。渔家从四面八方摇小舟留船聚拢来,或上大船围坐“舞台”四周,或待在自家舟留船上观看演出。端鼓腔的演出,开台时总是摆供请神,边端供菜、供果,边唱《百神赴号》曲牌,因此又有“端供腔”之名。不过多数艺人,还是以一手端鼓一手用竹条敲打的动作命名,俗呼“打端鼓”。端鼓腔乐器只有端鼓,个别曲牌加进铜铃伴奏。端鼓,是一种单面蒙皮的着皮鼓。形如一柄大团扇,鼓把长约10厘米,把端穿一个直径七八厘米的大铁圈,圈下连着三个直径3厘米的小铁圈,每个圈上都套着3个小铁环,称为“九连环”,大铁圈里又套上6个小铁环。演奏时,除正常的敲打端鼓外,需要时晃动鼓把使铁环撞铁圈,发生哗哗声响,十分别致。演出形式,是以唱为主,有对白,有表演动作。演出时分行当化妆扮演角色,有生、旦、净、丑之分,有唱词和对白,这很像戏剧。但角色又可以随时变换,唱词中还要唱出剧中角色的名字,这又像曲艺。而且演出中还有许多翻滚、转圈打鼓、转鼓等动作,这又像舞蹈。因此说,端鼓腔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端鼓腔采用曲牌音乐,绝大部分曲牌是一唱众合,曲调优美、活泼、热烈。领合的规律是领上韵末了即插入合唱,齐唱下韵。领唱句的旋律比较自由,变化颇多,合唱句基本上是一个声部。有时因合唱者的音域差别,或旋律上自由发挥而形成合声效果,听起来也十分美妙。如今挖掘到的曲牌有:七字韵、十字韵、京调、卫韵(亦称四音八句)、下河调、榔头调、发香、念佛调、百神赴号等。曲牌名称,有的是根据词句的字数命名,有的是根据内容命名,使用最多的是七字韵和十字韵。由于各曲牌大都以两句一番,变化不大,一个曲牌使用时间过长,就显得有些单调了。端鼓腔的书目全是长篇,目前保留下来的有:《刘文龙赶考》、《张郎休妻》、《小白龙治水》、《张秀英打嫁妆》等,有反映帝王将相的,但多数还是民间生活题材。端鼓腔最初是渔民用来敬大王、逢年过节请送神灵、续家谱、砸凌起草还愿时演唱,多数被巫婆神汉掌握。由于传艺皆是口传心受,至今未发现有关文字记载,无法追溯其起源和传承关系。端鼓腔只限在大湖深处的渔民中演出,虽保持了湖区渔民艺术特有的拙朴、豪放、热烈的“原滋原味”,但也确实限制了它的完善和发展。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