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民俗风情
济宁八角鼓
信息发布时间:2015-5-28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八角鼓,是清乾隆年间由北京八旗子弟兴起的较有影响的说唱艺术。八角鼓原为一种打击乐器,在乾隆中叶后才以说唱艺术品种出现,最初称岔曲,《白雪遗音》将岔曲、腰截、杂牌曲并为一类,题为八角鼓。北京的八角鼓嘉庆后渐趋衰落,而随水流转至济宁,与先期流入的河南鼓子曲相结合,并吸纳济宁方言土语和民歌俚曲,而形成了济宁八角鼓。盛于晚清,衰于民国,兴盛时拥有400多个牌子曲小令。济宁八角鼓的演唱艺人有两类,一是豪门富商及闲散文人,在茶余饭后宾朋相邀演唱,作高雅娱乐享受;二是以唱曲糊口的盲残贫苦艺人,有时也被富户邀去内宅唱堂会。清末民初,济宁的潘家大楼和曲阜的衍圣公府就养着一些八角鼓艺人,以便在喜庆节典或招待宾朋时随时演出。济宁八角鼓著名艺人杨金奎的老师周瑞光,当年就是长期寓居孔府的艺人。济宁八角鼓的曲调分为越调、平调、岭调三大调系。主奏乐器都是三弦,但弦法各不相同。越调的伴奏乐器还有八角鼓、竽子板等。八角鼓上装有7对铜钹,4块竽子板,用于一手两块击节,一手两块可晃击清脆的花点音响。越调的牌子曲,多是些格律严谨、平仄有序、旋律结构各具特色而丝毫不容混淆的长短句。平调的伴奏乐器还有琵琶、扬琴、四胡等。它的曲牌多是些流行于当时的南北曲和民歌。词曲格律不像越调要求的那么严格,所唱段子也多是通俗易懂、生活情趣较浓的故事,演唱过程中,可以插科打诨加进白口,能演唱较长的段子或大书。岭调八角鼓,也叫“沟儿岭调”。艺人说它是满族人由东北传过来的。其伴奏乐器还有扬琴、琵琶。它的曲子结构非常特殊,是由七句腔来组成。段子一般比较短,常唱的是《想多情》、《梦多情》、《恨多情》等“二十四多情”和春夏秋冬“四景曲”。艺人们自谓“七句情曲”。济宁八角鼓是严密有序的牌子曲联缀体的声腔结构,平仄格律严谨,又多为字稀腔长、节奏缓慢、衬字颇多的冗长旋律,因此既难学又难懂,愿唱愿听的人日渐稀少,后来八角鼓艺人改唱琴书或坠子去了。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