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方志理论研究
博山区打造史志品牌的做法与启示
信息发布时间:2016-5-12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今年4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亲自率山东省史志办调研组赴淄博市博山区调研史志工作。调研中我们看到,2008年以来,博山区史志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存史、资政、教化”功用,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实现“志、鉴、馆、网、库、开发利用”六业并举。仅用两年时间便高质量编纂出版了《博山区志(1986—2002)》;年鉴编纂从“十年一鉴”到“一年一鉴”,实现常编常新;方志馆从无到有,建成300余平米高标准、多功能方志馆;区情网不断升级改版,资料总量达2000万字、3000余幅图片,开通“博山史志”微信平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挖掘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史志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整理全部6种旧志,出版《博山旧志集成》,出版《博山区大事记》《博山鼻烟壶》《博山山水》《博山区情手册》《博山指南》等,《博山区镇村志略》《博山传统村落记忆》正在编纂;充分利用区级“两会”发放志书,大力开展志书“五进”活动,形成“读志、用志、爱志”的良好氛围,扩大了史志影响,提升了史志工作地位。博山区积极打造史志品牌,取得了显著成绩,许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值得宣传推广。

    一、博山区打造史志品牌的主要做法

    (一)紧抓主业,挖掘弘扬传统文化,履“存史”之责

修志编鉴是史志工作核心主业,必须牢牢抓在手上。2008年以前,博山区史志办面临一无资金、二缺人员的困境,因种种原因,第二轮区志启动六年进展缓慢。2008年底,史志办主任张新清到任后,积极筹集资金,广泛招揽人才,多措并举,打破困局,仅用两年时间便高质量编纂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博山区志(1986—2002)》,在2011年的山东省“齐鲁新方志奖”评选中荣获优秀志书奖。该书一经发行,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迅速成为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和文史工作者的案头书,成为彰显博山厚重历史和文化张力的宝贵精神财富。博山区史志办自1997年出版过一本《博山年鉴(1986—1996)》,至2008年十余年无志鉴出版。2009年,张新清率领工作人员克服经验不足、资金紧张、协调难度大、部门配合不力等困难,编辑出版《博山年鉴(2007—2008)》,从此实现一年一鉴,并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编纂质量,《博山年鉴(2010)》荣获山东省“齐鲁新方志奖”优秀年鉴奖,《博山年鉴(2014)》在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选中获综合类特等奖。

    在综合年鉴编纂过程中,博山区史志办坚持“据求实之本、走精品之路、为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基本框架成熟稳定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完善。2015年将“商品流通”改为“服务业与国内贸易”,新增“人物”“附录”两个部类,并补充英文目录、索引等,使年鉴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在条目编写上力争做到“全、精、准、新、特”,注重增加“特色条目”“单一条目”比重,增强年鉴的可读性。围绕博山“中国泵业名城”“陶琉之乡”“鲁菜名城”等“金字招牌”,通过设立相关条目、时政宣传彩页等形式进行记载。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2015年对博山人焦裕禄及其事迹进行了专题整理,促进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弘扬。在封面上尽量凸显博山元素,将博山的陶瓷琉璃、著名山峰等融入设计,既体现了博山地域特色,又保证了封面美观大方。

    博山历史悠久,建国前出版过6部旧志,其中的《颜神镇志》是山东三部古镇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较早的镇志。为抢救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博山区史志办自2010年启动了博山旧志校勘整理工作,聘请4名专家,数次到国家、省、市及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开展转化简体字、加注标点及勘误等工作,历时4年整理出版了《颜山杂记》(康熙四年)、《颜神镇志》(康熙九年)、《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博山乡土教本》(民国二十年)、《续修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被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续修博山县志》获得山东省“齐鲁新方志奖”优秀读志用志成果奖,《博山县志(校勘本)》获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旧志整理成果奖。在出版这五部旧志校勘本的基础上,2014年将《博山志稿》(乾隆四十年)修订完善,把建国前6部志书全部点校完毕。2015年出版发行《博山旧志集成》,并获本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

    (二)跟着“中心”走,围绕大局立项,为“资政”之要

    博山有“小泉城”之称,山水文化悠久厚重。2013年,区委、区政府做出打造“陶风琉韵·休闲博山”城市品牌的决策。博山区史志办围绕大局,立即启动《博山山水》编纂工作。聘请6名熟悉地域文化的老同志,对辖区内10个镇(街道、开发区)的山峰、水系开展实地调查,行程上万公里,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对80余名撰稿人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历时两年零八个月完成初稿。又用半年之间三易其稿,2015年12月出版《博山山水》。该书共11册,60多万字,现场拍照及征集老照片3000多张,记录山头1000多座,景点800多个。被写入2015年区政府工作报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外的博山游子看了之后爱不释手,感慨“这套书解了我的乡愁”。

    博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鲁菜名城”之称,以博山菜为代表的鲁中菜是鲁菜四个重要分支之一。自2001年以来,博山区连续举办15届美食文化节,提出打造“美食博山”的口号。博山区史志办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今年3月正式启动《博山饮食志》编纂工作,已征集到数万字资料,计划今年下半年出版发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庄消失在历史长河,1986年至今,博山有71个行政村(自然村)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博山区史志办2015年6月启动编纂《博山区镇村志略》《博山传统村落记忆》。2015年8月组织各镇(街道、开发区)及村(社区)分管领导和撰稿人员80余人到章丘学习考察,12月又组织各村撰稿人230余人赴临朐实地考察。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博山传统村落记忆》完成初稿近70篇,将于今年上半年出版发行,《博山区镇村志略》完成初稿100余篇,将于2017年上半年出版发行。

    博山是个工业城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为方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博山区情、服务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博山区史志办自2015年开始,编辑出版了《博山区情手册》。手册采用小32开本印刷,方便携带,系统精炼地记载了博山区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特色,成为简明实用的工具书。为方便群众生活,拓宽政府和群众沟通渠道,博山区史志办还编纂出版了《博山指南(2015)》,按照贴近生活、力求全面的原则,设置了区情概况、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旅游天地等与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栏目,实用性、可读性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

    (三)加强基础建设,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修“教化”之德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博山区史志办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对地情网站进行改版升级,现已拥有博山概况、博山大事、博山人物、历史文化、史志动态等10余个栏目,总入库资料达2000万字,图片3000余幅,是博山区信息量最大、信息面最广、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地情网站,成为展示、宣传博山地方志工作的窗口和提升地方志社会形象的媒介。开通“博山史志”微信平台,开设“史志动态”“历史文化”“影像博山”“博山山水”“史志论坛”“历史上的今天”等栏目,借助微信平台信息量大,快速便捷等优势,向广大群众普及史志知识,进一步强化了读志用志的氛围。

    方志馆建设是史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山区史志办积极争取,建设了建筑面积300多平米的方志馆,按照“地方志和地情资料收藏展示中心、地情研究咨询中心、地方文化对外交流中心、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要求进行了高规格设计,建设多功能会议室、藏书室、阅览室、办公区等功能区域,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提升史志工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博山区史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史志工作有所作为的重要保障

    博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史志工作,为史志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10年制定《博山区地方史志工作暂行办法》,是淄博市第一部地方史志工作县级政府规章。区委书记许冰认为“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挖掘好、弘扬好、传承好、保护好,修史修志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载体”,多次召开会议对史志工作进行指导。区长任书升每年听取史志工作汇报,强调“严格落实‘一纳入,八到位’要求”,特别在人员配置和财政资金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博山区财政相对较为困难,但是对于史志办申请的各项经费总是按时、足额拨付。仅2015年,支持建设方志馆、印刷书籍和聘用人员的费用就有一百余万元。2009年前,博山区史志办工作人员老化,工作效率低。张新清向区政府申请招考一名大学生,又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从各单位物色人选,抽调3名业务精、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工作队伍,为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秀班长的引领带动是史志事业开拓创新的关键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带头人对史志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博山区史志办主任张新清,同时也是博山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博山区基层委主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始终不放松修志工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超前思考、超前谋划,敢于突破常规,善用改革思维,把握发展全局,发现新的机遇,做到思想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快人一拍,带领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奋勇争先,从而在发展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2008年12月,张新清从博山区机械电子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调任史志办主任。当时史志办作风懒散,连续八年未出版过志书,2003年3月启动的第二轮修志工作陷入僵局。面对困难,张新清决心破除懒政思维,树立担当意识,扭转不利局面。在资金匮乏,甚至连办公电话费都无力支付的情况下,他不等不靠,创新思路,用4个月时间启动并出版《博山大事记》,通过彩页筹集资金4万元。随即利用这些资金聘请10名有丰富修志经验的老同志充实修志队伍,迅速拿出《博山区志(1986—2002)》评审稿,经过六次补充修改,2010年出版发行。在修志过程中,张新清深刻体会到资料难得,意识到年鉴的重要作用,从2009年推动实现了“一年一鉴”。之后,聚焦挖掘悠久历史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出版《博山旧志集成》,开展《博山山水》《博山传统村落记忆》《博山区镇村志略》《博山饮食志》等编纂工作。

    史志办是公认的“清水衙门”,张新清担任主任以来,安于“清贫”,甘受“寂寞”,默默无闻地工作。他勤政敬业,每天早上班、晚下班,带头遵守工作制度。为了史志工作,四处投门路找关系,千方百计联系专家学者,常常搭上自己的休息时间,晚上经常加班加点,没有丝毫怨言。为把《博山山水》编好,他带领工作人员找来博山全部山水资料,逐一研究,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纲目。为加快《博山山水》编纂进度,他亲自驾车带领工作人员一个镇一个镇地督导。有几个镇以人手不够为由,不想开展这项工作,张新清就亲自登门拜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工作做不下来,坚决不走,几块难啃的硬骨头,就这样被他拿下。

    张新清团结爱护同志,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感染着史志办的新老同志。编修区志期间的办公条件不是很好,给心脏不太好的老同志带来不便。为此,他多次向区领导反映,争取到好的办公室给老同志使用。新老同志各有专长,性格脾气各异,张新清尊敬、关心老同志,因势利导,注重发挥个人专长,爱护、帮助年青的同志,对年青同志言传身教,大家气氛和谐、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马传政曾任博山区文化顾问,年近80岁,对地方文化颇有研究,但脾气出了名的“倔”,自己的文章别人休想改动一字,在编纂《博山山水》过程中负责文字定稿,对几篇文章有争议,张新清主动找他交流,剖析文章问题所在,说得马传政心服口服。2014年冬天,马传政不小心扭伤脚。张新清马上带领办公室工作人员赶去慰问,并嘱咐他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养好身体。不料,第二天马传政竟拄着拐杖赶到史志办,让大家深受感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三)优秀团队的拼搏实干是史志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博山区史志办特别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实践锻炼、业务培训、学习考察等途径提高修志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出一支有极强的凝聚力,素质过硬、扎实肯干、热爱史志事业的史志队伍,逐步形成了“一人主导,众手成志,分工协作,团结一致”的工作机制。

    张新清上任之初就着手年轻修志人才的培养,首先选调优秀人才到史志办工作。2010年自广播电视局调入的陈立波是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调入史志办任史志年鉴科科长,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强史志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地方志》、《山东史志》等各类报刊发表史志论文十余篇,经过几年培养,现已被任用为史志办副主任。2013年又从学校调入2名语文教师,既懂文学又熟悉计算机操作,已成长为志鉴编纂和地情网站建设管理的骨干力量。现在博山区史志队伍在人员组成、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上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人才队伍布局的阶梯化,为今后顺利完成各类志书编纂任务和不断提高志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山区史志办人员少,工作量大。为搭建推动史志工作的有效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史志爱好者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做好史志工作,博山区在2012年成立了“博山区地方志学会”,先后有50多位爱好文字工作和了解博山区情区史的文化名人吸收到学会中。地方志学会因势利导,每年都对这些会员进行史志培训,各项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使他们成为史志工作的中坚力量,为推动史志工作开展打造了一支人数可观、力量精干的编外史志队伍。编纂《博山山水》正是依靠这些老同志才顺利完成了1000多座山的考察和撰稿任务,得以顺利成书,现在他们又是《博山传统村落记忆》和《博山区镇村志略》的中坚力量。

    (四)方志精神的传承弘扬是史志事业锐意进取的力量源泉

    史志机构是“艰苦、辛苦、清苦”的“冷部门”,史志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考验着每一个史志工作者的耐心。史志人要有热心肠,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心中既定的目标和渴望成功的理想,以高度的事业心,使“冷部门”火起来。这就需要牢固树立方志人精神。博山区史志办自成立以来,一代代修志人默默奉献、奋力拼搏,成就了博山史志事业今天的发展成就。面对人员少、经费少、工作量大的局面,博山区史志办通过开展奉献精神教育,倡导“坐好冷板凳”的理念,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创新资料征编方式、研究手段和工作载体,努力实现“存史、资政、教化”效果的最大化,使史志工作始终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斗志昂扬。刘海芹承担着编纂《博山年鉴》和区情资料库的维护的工作,孩子尚小,经常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但却从无怨言。李云身患甲亢,需要定期到济南检查,为了能按完成《博山区情手册》编纂任务,几次推迟检查时间。张厚礼妻子怀孕期间正是单位最忙的时候,顾不上家,只能将老父母从农村老家接来照顾妻儿。史志办工作人员的精神,也深深感染和鼓舞了着其他人。聘请工作的丁慎华、韩祥龙等老同志,为获得博山山水第一手资料跋山涉水,冒着酷暑走遍了山林溪涧,有时为了拍摄一张角度满意的照片用绳子系在腰间,悬在峭壁上拍摄。这种伟大的方志人精神成为鼓舞史志工作不断前进的正能量。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博山区史志办在围绕中心、服务发展、打造史志品牌等方面卓有成效,是践行“修志问道,直笔著史”方志人精神的模范代表。省史志办将在省情网、《山东史志》上刊登博山区史志办的经验做法,积极推广,并推荐到《中国方志网》《中国方志通讯》等媒体上刊发,及时宣传、推广、学习,促进史志事业科学发展。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