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天桥区史志工作调研报告 |
信息发布时间:2016-5-12 |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
今年3月,根据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同志的指示精神,山东省史志办组成调研组,对济南市天桥区史志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中我们看到,天桥区史志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继承和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两年时间编纂完成《天桥年鉴(2011—2013)》《天桥年鉴(2015)》《天桥区志(1991—2012)》(上、下卷),指导编纂《大桥镇志》,共5本书近400万字。其中,《大桥镇志》《天桥区志(1991—2012)》分别获得2014年度、2015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 《天桥年鉴(2011—2013)》在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中获综合特等奖。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天桥区史志办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办公用房面积由20平方米增加到40平方米;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由5人增加到14人;史志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连续两年被区政府评为“科学发展先进单位”。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天桥区史志工作短时间有较大起色,迎头赶上,走在全省前列。 一、近两年来天桥区史志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13年11月前,天桥区史志工作是济南市的“老大难”。原主任去世后、新主任到任前,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三名工作人员工作阅历和知识储备也各不相同,由于是“中途转行”,缺乏修志经验,对史志工作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修志队伍缺乏生机与活力,像一盘散沙。尽管也是在政府大楼办公,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史志办”这个单位。 2013年底,王封军从区环卫管护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职位调任区史志办主任。从原单位指挥几百人热火朝天干活的状态到每人都自顾低头干活的沉默氛围,从原来加把劲甚至10分钟就见成果的工作性质到哪怕天天加班也毫无进展的现状,他心理落差很大。特别是听到别人说他找到一个“清闲”部门时,心情非常沉闷,有时也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但仔细想想,自己刚满40岁,“摔”到何时才是头?不能消沉下去。事在人为,小部门一样干出大成绩,有为才能有位。只要把工作干好了,就不会有人再小瞧“史志办”了。于是他在工作中逐渐调整状态,积极融入并改进史志工作,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绩。 (一)攻坚克难,迎头赶上,全力打造精品区志。面对困难和问题,天桥区史志办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首先从区志编修着手。一是认真学习,掌握志书编纂要求。为了尽快熟悉志书的编纂过程、掌握编纂方法,王封军积极向省、市史志办请教,参加全省、济南市组织的业务培训,与工作先进的兄弟单位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做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摸清了路子,明确了方向。二是积极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天桥区史志办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思路和想法,赢得领导的支持,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主任的区志编纂委员会,区长亲自签批财政局,保证史志办修志过程中的一切费用,实报实销。三是整合资源,壮大人才队伍。原来区史志办在区政府办公楼只有2间房,20平方米左右,最多容纳四五个人办公,不能满足修志工作的需要。于是王封军找到原单位区环卫管护服务中心,从那里借用三间办公室和一间会议室,配齐相关办公设施,解决了有地方办公的问题。针对人手不足的现状,向区领导汇报,从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熟悉天桥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文字功底扎实、热爱史志事业的人员帮助工作,在分管副区长王睿同志的协调下,抽调4名教育工作者,借调离退休干部2名,增加公益岗2名,工勤人员1名,包括史志办原5名在编人员,组建起14人的编辑队伍。四是善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人员到位后,2014年4月正式启动区志编纂工作。将任务分解落实,对供稿人进行业务培训。在资料征集阶段,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根据不同部门和供稿人的情况,采取“滴灌”,明确告知供稿人哪些是重点,应该怎么写,并耐心细致上门指导。结果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大部分单位的资料征集任务。在初稿撰写阶段,采取定任务、定时间、定制度的“三定”工作方式,根据个人专长,从主任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承担三至五篇的编纂任务,每两月至少拿出一篇初稿,报王睿副区长和市专家组审阅。成立了王睿副区长任组长的5人撰写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研究志书编纂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仅用6个月时间,至2014年底就完成了志书的初稿。初稿形成后报送区四大班子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网站、媒体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完善。2015年被省史志办确定为省级重点志书,当年11月通过省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再修改完善,经过不懈努力,获得2015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优秀市县级志书奖。 (二)开拓进取,科学谋划,逐步实现“一年一鉴”。在做好志书编修的同时,天桥区史志办切实抓好年鉴编纂工作,二者压茬进行,共同推进,顺利实现了由“多年鉴”到“一年一鉴”的跨越。一是科学谋划,压茬推进,提高工作效率。以前《天桥年鉴》是多年鉴,截至2013年底,编纂出版的年鉴时间下限仅到2010年。王封军同志到任后,自我加压,不仅编纂2013年度的年鉴,而且将时间上限上延至2011年,补上历史欠账。将区志编修、年鉴编纂供稿任务同时安排,由于年鉴供稿内容时间跨度小,进度相对快,先对年鉴供稿进行初编,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年鉴供稿单位后,再对陆续上报的区志资料进行编辑加工,两者打开时间差,齐头并进。二是严格把关,确保编纂质量。针对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省、市史志办领导和专家学习请教,并对供稿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编纂技能,从源头上保证供稿质量。聘请熟悉天桥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文字功底扎实的老同志——天桥区城乡建设委原党委副书记、区重点办主任何其臻总纂把关。由于他对全区情况比较熟悉,通过审阅稿件,很快就能发现哪部分内容有漏项,哪部分有的数据还不是很准确。针对一些工作落后的部门和单位,他都亲自上门指导、服务。针对极个别单位工作迟迟没有成效,他就要来单位上年度的工作总结,自己亲自撰写。这样他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催稿、改稿、撰稿,往往是放下拖把,又拿起扫帚,经常加班到深夜,春节七天假四天在单位加班。由于方法得当,《天桥年鉴(2011—2013)》仅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完成了出版发行任务,在第五届全省优秀年鉴评奖中获综合特等奖,全体编纂人员倍受鼓舞。三是区财政大力支持,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按照省里的安排部署,《天桥年鉴》由“多年鉴”变为“一年一鉴”。《天桥年鉴(2015)》进一步提速增效,在2015年初正式启动,在“多年鉴”的基础上改进篇目设置、突出时代特色、增加便民服务内容,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区政府将年鉴编纂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40万元保证年鉴的编纂出版,为“一年一鉴”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统筹兼顾,积极作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在做好志鉴编修的同时,天桥区史志办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丰富史志工作内涵,拓宽史志工作领域,史志事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是大力推进乡镇村志编修工作。为让人们在城镇化进程中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天桥区史志办大力推进乡镇村志编修工作。《大桥镇志》编修工作开展以来,天桥区史志办加强业务跟踪指导,高起点、高定位,力争将其打造成天桥区乡镇村志编修工作的样板。以服务天桥“跨越发展”为目标,从篇目设置、资料搜集、内容记述等多个方面给予指导服务,初稿形成后,邀请省、市修志业务专家进行审查把关,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反复打磨,于2014年底出版发行,并获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 ——优秀基层(专门)志书奖。2015年7月举行了《大桥镇志》首发仪式,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省水利厅原厅长宋继峰,天桥区委书记毕筱奇等领导出席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史志工作的影响力,有力促进了乡镇村志编修工作的开展。目前,桑梓店镇、堤口庄社区、大庄村正积极开展镇村志编修工作。二是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取得新成效。天桥区情网正进行全面改版升级,美化版面设计、突出地方特色、扩展服务范围,力争将其打造成宣传天桥风土人情的窗口,展示天桥独特魅力的名片。区方志馆馆藏数量有了新的突破,由原先的一间地下室、收藏100部左右书籍,通过交换、购置等方式,发展到收藏各级各类志书1200余册。为进一步增强方志馆的服务功能,报请区政府领导同意,从区档案馆中划分出一部分区域设立区方志馆,目前正在积极改造中。三是积极开展“六进”活动,做好读志用志工作。为推进读志用志活动的深入开展,2015年12月天桥区史志办在宝华街街道万盛社区举办优秀史志成果进社区活动,为新回迁的万盛新区居民发放《天桥年鉴(2011—2013)》40套,方便居民全面了解天桥地情概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二、天桥区史志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有一个好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王封军学的是道路桥梁专业,在区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8年,从技术员一直干到党总支书记,在区环卫管护中心担任党总支书记,工作经历丰富,视野开阔,组织领导能力强,工作作风雷厉风行,有“拼命三郎”的精神。他曾说:“修志与修路一样,都是为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干就要干好,干成精品,决不能搞些豆腐渣工程。”在志书的编纂过程中,他也承担了三篇的编辑加工任务,在生活上与大家同甘共苦,亲如一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表率作用,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两年时间十几位新人从无修志经验到编纂出版近300万字的皇皇巨著,靠的就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何其臻同志年龄稍长,承担的活最多。针对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自来水、电力、路灯等,区里没有单独的机构,都是由济南市统一管理,但在志书、年鉴中又不能不记,他就亲自去跑这些单位,查找一些原始数据,回来后自己核算,然后报经相关部门认可后,再记到志书、年鉴中。顾玉强同志原先从事教育工作,加入到修志队伍后,进入角色快,承担了大量急、难、重的工作,“5+2”“白加黑”是常态,有时候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还有大学生公益岗的女同志欧胜男,孩子还不到两岁,不计劳动报酬,怀着“进了史志门,就是史志人”的满腔热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完成《天桥区志》9篇和《天桥年鉴(2015卷)》内容三分之一的修编任务。正是出于对史志事业无比的热爱,才把他们聚集到一起团结奋斗、干事创业。 (三)有一个好的工作体制。天桥区史志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绩,除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外,还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将修志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同规划,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过问,重要活动亲自参加。区委书记毕筱奇亲自出席《大桥镇志》发行仪式和《天桥区志(1991—2012)》专家评审会。区长李洪海多次听取史志工作汇报,在人、财、物方面全力支持,指示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区志编纂和出版发行费用,将修志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实报实销,不设上限。在严格控制编制的情况下,为区史志办增加编制1人,超编增派1人,增设大学生公益岗2人,配办公用车2辆。分管副区长王睿全程指导,积极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组织发动到沟通协调,从人员调配到经费保障,从篇目设置到章节编排,都亲力亲为,和区史志办人员一起想办法、出点子,为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天桥区史志工作的启示 天桥区史志工作的成功经验,是新形势下实现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修志人才是关键,要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事靠人干,业靠人创,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纳入、八到位”中,关键的是机构、人员到位。首先要配强班子,特别是要配强“一把手”。要从促进史志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将那些年富力强、阅历丰富、视野开阔、热爱史志工作的优秀人才选配到领导班子中来,为史志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加大对优秀史志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对工作表现突出者,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重用,让有为者更有位,让史志工作者有干头、有盼头。其次是注重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工作发展需要,扎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工作,有计划地通过专题培训、业务研讨、考察学习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二)工作机制是保障,要在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上下功夫。史志工作是系统工程,线长、面广、量大,需要各方协作,共同努力。要善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赢得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将史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为史志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各地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资金保障到位的情况,确保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实行开门修志,善于借力、借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拓创新是动力,要在弘扬新时期方志人精神上下功夫。做好新常态下的史志工作离不开创新,要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史志事业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天桥区史志办不等不靠,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创新,整合各方优秀人才,壮大修志力量;志书年鉴编纂压茬推进,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团队管理,实行“包干制”,人人肩上都有工作任务,月月都有评比考核,充分调动了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潜能,促进了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淡泊名利、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为不断开创全省史志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效保障。 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天桥区史志工作,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先进典型,是践行“修志问道,直笔著史”方志人精神的模范代表,是实现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一种有益的探索,省史志办将在省情网、《山东史志》上刊登天桥区史志办的主要经验做法,积极推广“天桥经验”,并积极推荐到《中国方志网》《中国方志通讯》等媒体上刊发,及时宣传、推广、学习,促进史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
〖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