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地方史志事业的春天 |
信息发布时间:2018-1-3 |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
拥抱地方史志事业的春天 ——关于济宁市地方史志事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张树礼 (2017年11月)
【提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地方史志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近年来,济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对创新驱动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谋划推动。创新发展理念,筑牢引领地方史志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创新工作思路,打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品牌;创新制度建设,建立推进地方史志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地方史志事业资政教化水平;创新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地方史志专业人才队伍。 【关键词】:地方史志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 探索 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地方史志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地方史志源远流长,两千余年赓续不断,正是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让这一古老文化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新时期地方史志工作,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地方史志事业转型升级。 一、创新发展理念,筑牢引领地方史志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回顾地方志发展史,无不渗透和记录着创新的智慧和荣光。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地记,隋唐图经,再到宋代方志定型,延续至明清古代方志的繁荣,地方志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蜕变。民国时期官修机制的完善,体例、内容等方面的兼容并蓄和创新,促使古代方志向现代方志的华丽转身。建国初地方志工作实现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编纂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推动地方志事业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讲话,“加强修史修志”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7年以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对加强修史修志提出明确要求,地方史志事业被赋予新的高度、新的禀赋、新的使命,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 济宁市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正在规划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地方史志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也奠定了发展的高度。经过30多年的努力,济宁地方史志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距离时代要求和社会期待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筑牢创新引领地方史志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以创新驱动全市地方史志事业提质增速,做大做强。 二、创新工作思路,打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品牌 地方史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编史修志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加强儒学研究与传播提出期望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动地方史志事业繁荣发展的核心任务,打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史志工作品牌。 2013年以来,济宁市围绕“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目标,规划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出台《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实施《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地方史志工作“存史、资政、教化”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根据规划和计划安排,2016年以来,济宁市创新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1.乡镇村志编修工程。深入挖掘厚植于乡村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抓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核心区(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的乡镇村志编修。2018年前全市完成51部镇志、83部村志编修;2020年前核心区3县(市)乡镇村志编修全部完成,其他8县(市、区)镇志编修全部完成,村志编修完成过半。 2.济宁特色文化志编修工程。编修《儒家文化志》《济宁运河文化志》《水浒文化志》等济宁特色文化志,系统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3.旧志整理研究工程。加强对济宁珍贵旧志古籍的引进、研究、整理,实施大型旧志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完成市县两级旧志古籍整理出版,推出济宁历代方志集成,追根溯源,扩大受众范围。 4.谱牒整理研究工程。开展谱牒资源调查摸底、征集上报、分类整理和归档管理工作。完成孔、孟、颜、曾四大家族谱牒资源整理,编辑家训谱序集成,开展姓氏族群文化研究。深入发掘谱牒文化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5.“济宁记忆”系列图志编修工程。征集、编修济宁“老照片”“老街巷”“老商号”“老风俗”等系列“老”图志,抢救、挖掘、整理散落在社会民间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找回乡愁记忆,讲好“济宁故事”,激发社会公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创新制度建设,建立推进地方史志事业发展长效机制 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制度对于固化工作经验、规范工作行为、促进工作实效、强化工作执行,保证各项任务圆满落实和完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以来,济宁市认真落实行政督查通报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17年上半年,市政府6次组织督查组对县(市、区)地方史志工作进行督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印发督查通知66件,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到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单位走访、督导30多次,召开专家编审意见反馈座谈会30多次,每月底印发《全市地方史志重点任务进展情况通报》,各项工作取得较快进展。 下步将着力建设五项工作制度,建立规范高效的推进落实工作机制: 1.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各县(市、区)地方史志工作进行年度考核,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将志鉴编纂、乡镇村志编修、方志馆建设等作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2.地情资料收(征)集及管理制度。出台《地情资料收(征)集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资料源较多的单位确定1名专(兼)职资料员;行政区划变更调整、组织机构撤并、人员交替或岗位变化时,地情资料必须在变更方案实施前整理交接,并报史志部门备案;建立地情资料报送和调查制度,各部门(行业)年度资料于次年2月底前报送史志部门,重大专项资料或典型人物事物资料由史志部门组成调研组实地调查认证核实。 3.修志编鉴业务指导制度。将乡镇村志编修纳入业务指导范围;制定市、县、乡、村四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计划;加强对修志编鉴业务工作的督促、指导和检查;加强对修志编鉴过程的指导和审查,对编目设计、资料收集、分纂合成、总纂成稿等环节及时给予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建议,督促修改完善。 4.乡镇村志、部门专业志评审验收出版管理制度。出台《乡镇村志、部门专业志评审验收和出版管理办法》。乡镇村志、部门专业志的评审实行“初审”、“复审”两审制度。初审由各乡镇村志、部门专业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复审由县史志部门组织协调。县史志部门负责组建乡镇村志、部门专业志评审委员会或专家组,组织评审、验收工作。 5.主编(总纂)责任制度。对市、县、乡、村四级志书实行主编(总纂)责任制,对资料收集、初稿编写、分纂编辑、总纂合成实施质量控制。总纂和分纂编辑、史志部门和资料初稿承编单位之间既分工协作,又责任明确。总纂合成,由主编把关守要,统一规范体例和行文,确保志稿按期合成并提交上级评议。 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地方史志事业资政教化水平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编史修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地方史志工作,要坚持修志为用,紧紧围绕“资政、教化”两大目标,主动融入改革发展大局,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形成修用结合、良性互动的机制,使地方史志工作机构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咨询部门和信息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地情资料保障、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6年以来,济宁市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创新志书编审办法。开展修志大会战,将《济宁市志(1991-2010)》43个篇目编审任务分工到26名专家,全面负责第一轮编审、向供稿单位反馈意见、第二轮编审、向供稿单位反馈意见,直至终审完成。对专业性较强的篇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包给专业机构;对存在困难较多的“硬骨头”篇目,组成由专家牵头、供稿单位骨干组成的攻坚工作组,集中时间攻坚会战。计划2017年底前完成省专家评议。2018年底前市县两级将全部完成第二轮修志,提前实现“全覆盖”工作目标。 2.创新年鉴出版发行方式。从2017年起,市县两级12部年鉴统一出版书号、统一装帧设计、统一印刷标准,以《济宁年鉴丛书(2017)》的形式集中出版发行,提前实现一年一鉴“全覆盖”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彰显年鉴功用,2016年起创刊了《济宁年鉴》袖珍版——《济宁市情手册》,并将《济宁年鉴》和《济宁市情手册》赠阅范围扩大到县、乡、村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级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实现地情资料赠阅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3.创新方志馆建设模式。在济宁市方志馆到2018年才能建成的情况下,借用济宁高新区图书馆1500平方米区域建设临时方志馆,向社会广泛征集文献资料,馆藏书籍由2016年底的2万册增加到2017年上半年的4万册,展阅书籍由3000册增加到11000册,日接待读者200人以上。计划到2018年底方志馆建成时馆藏规模达到8万册以上,展阅书籍达到3万册以上。在方志馆建设上,坚持地情馆、特色馆和国家方志馆分馆发展定位。一是建设市情馆。组织力量到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行业)调研征集,实现市情资料征集全覆盖。在展陈设计上,用沙盘、实物、模型、挂图、雕塑等展品,分门别类地展示全市地情文化。把方志馆建成地方文献收藏研究中心、市情展示开发利用中心、国情地情教育基地,发挥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互补的作用。二是突出“文化济宁”特色。建设馆中馆,按县(市、区)设11个展区,分别是:曲阜·孔子颜子文化展区、邹城·孟子文化展区、嘉祥·曾子文化展区、梁山·水浒文化展区、任城·运河文化李(白)杜(甫)文化展区、兖州·李(白)杜(甫)文化佛教文化展区、鱼台·孝贤文化展区、汶上·佛教文化展区、微山·运河文化微山湖文化红色文化展区、金乡·诚信文化红色文化展区、泗水·泗河文化生态文化展区。三是以建设国家方志馆儒家文化分馆为努力方向,建成对外展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下步,将着力在三个方面抓创新发展: 1.加快信息化步伐。改版升级市情网,与统计等部门共建市情资料大数据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经济社会动态数据;加入济宁“公有云”,建设济宁“史志云”;创造并运营好“智慧济宁”地情类手机 APP;建设数字方志馆。 2.编修出版地情资料读本。创刊《资政参考》;联合有关单位,编辑出版优秀传统文化《德政干部读本》《学生读本》《儿童读本》《廉政历史文化读本》等系列丛书;编辑出版《家训家书集成》,创刊《谱牒文化研究》《乡贤故事》;编修出版《金乡大蒜志》、《嘉祥石雕志》等济宁特产系列志。 3.拓展社会读志用志途径。创建 “读志用志、传承历史文明”服务品牌,主动融入农家书屋、乡村儒学讲堂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广史志成果,开办地情讲座,推进史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向市场和社会推介志书中记载的系列老字号、老品牌、老产品、老工艺,搭建地方史志事业和产业相结合的桥梁,为地方史志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五、创新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地方史志专业人才队伍 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各项事业高品质发展的必备前提。建成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好、理论功底厚、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是保证地方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志书年鉴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16年以来,济宁市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出台《济宁市地方史志专家库管理办法》。2016年5月在全省第一家出台此类《办法》。《办法》明确了地方史志专家申报、评选、聘任、终止等事项,地方史志专家享有参加书籍评议、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评奖活动,依法取得劳务报酬等7项权利,以及参与志书、年鉴、地情书籍评议、审查验收,承担撰稿或审改工作等7项职责。第一批面向社会选聘了26名专家,在第二轮修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大力拓展人才培训的广度和深度。2016年以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济宁市举办大型培训活动4次,专题培训2次,到供稿单位点对点、面对面培训38次,共培训史志工作者700多人次。2016年7月7日,邀请济南市史志办公室领导、专家到济宁传授“济南经验”;9月1日,邀请省史志办公室分管领导、专家到济宁就一年一鉴“全覆盖”工作进行专题辅导;11月8日,组织专家库专家参加《梁山县志》省专家评议会现场培训学习;2017年1月9日,召开全市史志工作会议,市县两级162名志鉴供稿负责人参加培训;4月10—12日,举办史志编修培训班,市县乡村四级260多名志鉴主编、业务骨干参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省史志办公室领导、专家授课;5月23日—24日在邹城市召开全市乡镇村志编修现场工作会议,60多名乡镇村志主编参加现场学习。 3.努力提升史志事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2016年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到济宁调研指导文化和史志事业,出席济宁市史志编修培训班并授课;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到济宁调研指导工作3次;市委书记王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傅明先分别对地方史志事业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重视支持史志工作”;“抓好第二轮修志”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年度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下步,将着力在两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1.制订地方史志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建立培训、培养、引进、使用长效机制,建设市、县、乡、村四级人才队伍和地情信息员网络,逐步提升人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作风素养和整体战斗力。 2.成立地方史志学会、乡镇村志研究会、谱牒文化研究会和各姓氏分会,加强与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曾子研究院、水浒文化研究院、运河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团体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会、交流会、调研考察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社会专业人士、热心人士的积极作用,使地方史志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资料: 1.《中国地方志工作条例》 2.《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3.《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4.王伟光:《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3期。 5.王伟光:《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发展转型升级》,《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6期。 6.李培林:《强本固基 创新发展 谱写地方志事业新华章》,《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6期。 7.李培林:《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期。 8.冀祥德:《总结经验 树立自信 高位运行 奋发有为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期。 9.王随莲:《发展地方史志事业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众日报》2016年2月3日第9版。 10.刘爱军:《新形势下史志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2期。 11.刘爱军:《开展旧志整理保护 继承和弘扬齐鲁优秀文化》,《大众日报》2016年7月8日第7版。 12.刘爱军:《展现五千年自然人文变迁 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大众日报》2017年4月14日第16版。 13.李富强:《凝结宝贵的经验 守望事业的春天》,《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4期。 14.《朱桂木在﹤地方志工作文稿(增订本)﹥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6期。 15.《宣城市地情资料收集管理暂行办法》,宣政办〔2008〕24号。 16.《嘉善县镇志、部门专业志评审验收和出版管理办法》,善政办发〔2012〕150号。
|
〖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