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历史人物
曾参
信息发布时间:2018-3-26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孔子弟子,“四配”之一,世称“宗圣”,尊称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人。

    16岁时,奉父命至楚,从学于孔子。孔子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参也鲁”,即曾参鲁钝。为加强自身修养,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吾日三省吾身”。18岁时,随孔子由楚国到了卫国。在与孔子谈论从政出仕的问题时,他说:“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信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加于百姓,则安可也。”孔子称赞道:“参之言,可谓善安身矣!”

    22岁时,随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他“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的国君闻知,要赠给他“食邑”,他坚决不接受,并对鲁君说:“我听说过,受了人家恩惠的,常常怕人家;给予人家恩惠的,常常在人家面前显露出骄傲来。即使国君你对我不骄傲,我怎么能不畏惧呢! 我与其富贵而问心有愧,不如贫贱而心安理得。”孔子听到后,称赞他能够坚持气节。随孔子在鲁期间,他向孔子详细请教冠婚丧祭之礼,聆听“内修七政,外行三至”的所谓“明王之道”,认真修养“孝悌忠信”之德,学业品德大有进益,成为孔门高足弟子。子贡称赞他,“满而不盈,实而若虚,过之如不及,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孔子称赞他:“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行乎四德者矣。”

    曾参24岁时,颜渊病故,他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孔子亲以《大学》授,教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孔子临终前,把自己的孙子 (字子思,孔鲤的遗孤孔伋)托付给他。

    31岁时,父皙卒,他“泪如涌泉,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其父活着时爱吃羊枣(果名),其父死后,他便终身不食羊枣,因“见物思亲故也”。其妻到集市上去,儿子要跟着。其妻对儿子说:“你在家等着,回来我杀猪给你吃”。妻回来后,见其杀猪,便说:“我本是给孩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当真呢! ”他说:“我们不该教育孩子骗人,我们说话不算数,就是教子骗人,这怎么能行呢?”遂与妻履行对孩子的承诺。

    40岁时,离开鲁国到了卫国。50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这之后,主要是讲学授徒,从学者常不下七、八十人。70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一举一动完全没一点粗暴放肆,而正好适得其中;端正面色,则没有丝毫虚假造作,而完全出乎自然;一言一语,则完全没有粗俗鄙陋,正好顺理成章。这三条我能做到吗? ”卒后葬于南武山西玄武山下。

    自唐总章元年(668年) 被追封为“太子少保”,后又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封瑕丘侯,元至顺元年(1330年)被封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封“宗圣”。在今济宁市嘉祥县城南,存有明代重修的曾子庙。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