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年鉴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日照年鉴》为例谈年鉴编纂如何创新发展 |
信息发布时间:2018-3-5 |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 作者:李世恩 |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这就定位了年鉴编纂是政府行为。而年鉴编纂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79年,邓小平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时,就明确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年鉴从无到有,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一路走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数量从1980年的6种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种,成为一种独特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山东省的年鉴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专业指导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年鉴既事关为现实服务,又事关存史功能,其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在看到年鉴积极发展的一面的同时,也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年鉴的“千人一面”和实实在在存在的模式化、雷同性。因此,创新已经成为年鉴编纂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日照年鉴》编纂为例,谈谈年鉴编纂应该如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日照年鉴》是日照市人民政府主办、日照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大型地方综合年鉴,创刊于1994年。创刊之始,在人手少、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认真对待,用心去做,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曲折,虽然坚持了下来,但是,直到2012年,与其他市相比,已经是明显落伍了,改革和创新已是当务之急。从2013年开始,我们下决心要改革创新,从里到外,从头到尾,从封面到内文,从框架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从纸张到印刷,一条创新主线贯穿到底,全面提高质量,办出一部有特色、有特点、出彩好看的年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改版创新,《日照年鉴》越办越好,不断在全国各类年鉴评比中获奖。省史志办从2015年开始,组织开展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评选,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彰,《日照年鉴》2015卷、2016卷、2017卷连续三年榜上有名,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年鉴”,这在市一级是不多见的,赢得了同行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具体说来,我们的做法是:坚持不断创新,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铸造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年鉴特有的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创新年鉴框架形式,合理布局结构,打造新颖独特的精品框架主干 框架结构是一部年鉴从外到内的一个总体构架,体现着年鉴的品位和档次。俗话说:“开卷有益”,前彩部分是一部年鉴最重要的位置,丰富、优美的图片是首先留住读者目光、抓住读者心的地方,会让人赏心悦目,喜从心生,从而留意和关注。 我们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创设了“城市?年度影像”“城市?年度记忆”两个栏目,放在年鉴的一头一尾,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城市?年度影像”栏目以图片为主,全面反映日照市上年度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政务活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工程,全方位记录年度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成就和亮点。这些资料和图片既有部门和区县报送的、也有从社会上征集的、更有我们专门拍摄保存下来的。在“城市?年度记忆”栏目里,我们则是以文字表现为主,选取反映上个年度重要事件的文章,或者反映这个城市发展变迁的回忆性文章,譬如《丁肇中四回故里》《这五年,我和日照一起走过》等新闻性、文学性文章,《设区带县:推动日照市发展的重大举措》《日照丁氏家族探源》等回忆性文章,增加了年鉴的史料性、文献性,具有保存、收藏价值,提升了年鉴的品质和品位,增强了文化和人文气息,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日照年鉴》2013卷出版后,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获得了无数的赞誉。许多领导看了都赞不绝口,有的说:“年鉴原来可以办成这个样子啊,太好了!”市委书记年底走访看望离退休老干部,老干部们给予充分肯定:“我们通过一部年鉴,通过那些图片和文字,就可以知道全市一年干了哪些事情,上了哪些项目,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变化。” 仅仅这个框架上的创新,让《日照年鉴》一下子焕发出了光彩。《日照年鉴》2013卷出版发行后,迅速成为当年度市级机关里最受欢迎的书籍,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市民争相阅读和收藏的书籍。一个用心的创新和变化,让一部多少年来可有可无的年鉴,一下子成了非有不可的“畅销书”。 二、创新年鉴选题和条目,突出地域特色,增强年鉴的地方“辨识度” 年鉴最忌讳“千人一面”的模仿和雷同。一批年鉴放在一起,如果不看城市,只看里面的条目和内容,基本分不出是哪个地方的。这是近些年来在年鉴编纂出版中出现的尴尬现象。没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就没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没有自己的生命力。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要做就做出具有自己鲜明特点和特色的年鉴。基于这些想法和理念,我们对过去年鉴的选题和条目进行调整。首先,确定出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服务的编纂思想,然后,确定出有价值的选题内容,之后,再进行筛选、梳理和分类,实行优化配置,提炼出编纂主题,挖掘出“新”“大”“重”“特”等题材,既重视经济指标,又关注社会事业;既重视大项目大活动,又关注体现民生小细节;既重视上级关怀和领导政务活动,又关注普通市民闪光的具体行为,还要关注城市环保质量和天气变化,彰显城市质量和市民幸福指数。譬如,我们在《日照年鉴》2015卷封一的位置增加了“幸福日照—迷人的日照蓝”彩版,精选了日照最美的风光照片,配上文字,体现出了日照在全省的空气质量位次,很好地宣传了日照的蓝天碧海金沙滩。 日照市是港口城市,是滨海旅游城市,在选题和条目上,我们就侧重于表现港口、海洋、水产、口岸管理、海滨旅游、渔文化、渔家乐等带有明显地方特征和地方民俗的选题,在条目上侧重于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安全生产、现代渔业管理、口岸运输、港口规划、港口建设等条目。譬如,《日照年鉴》2013卷我们用两个版介绍了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踩着高跷捕小虾》,图文并茂,效果很好。年鉴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日照市还是江北最大的绿茶之乡。日照市从1966年开始引种茶树以来,经历了试种(1966年至1970年)、扩种(1971年至1980年)、缓慢发展(1981年至1989年)、巩固发展(1990年至2005年)、规模发展(2006年至2014年)5个阶段。到201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0多万亩。日照市已成为秦岭淮河以北规模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被誉为“北方绿茶之乡”。“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10.29亿元,跻身全国茶叶品牌50强。日照市被世界茶学家公认为三大海岸绿茶城市之一。这是日照除了海洋之外又一最大的特色,每年的年鉴中都突出这个元素。利用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宣传日照绿茶,社会反响很好,很多外地朋友就是通过年鉴的介绍知道或进一步了解了日照绿茶。 在年鉴封面题目的字体和颜色上,我们选用蓝色,体现海洋特征和海滨城市特色,清晰可辨,一目了然,带给人们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有了人文关怀,就有了人情味,就有了文化味,也就有了亲切感和亲近感,喜欢《日照年鉴》,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三、创新年鉴样本,扩延年鉴的有效服务功能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每年仅仅出版一本厚厚的年鉴是不够的。毕竟一本年鉴太厚太重,只能放在书桌上、书架上,局限性大,利用率不高。而如果像小版本的资料书那样,薄薄的,软软的,就可以放在手提包里、口袋里、枕边上,就可以随时翻阅,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用率就会大大提高。 从2014年卷开始,我们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日照年鉴》袖珍版。在完成年鉴大本后,再编写出袖珍版。我们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度的增减,在封面和内文上重新设计,大的图片不再出现,再在行间距上压缩,这样就将大本变薄变小,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本。然后一大一小两个版本同时出版发行,出版后大受欢迎。在一年一度的全市“两会”上发放时,成为人见人爱的“香馍馍”。会后,还有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找到我们索要袖珍版,他们说:“大的本固然很好,但是不好携带。有了这样的小本,就可以随身携带,可以随时查阅有关资料,实在太方便了。”创新带来了变化,也带出了史志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回顾我们几年来的创新和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年鉴编纂不仅是一项分内的工作,还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年鉴编纂直接体现出主编的理念和思想。有人说,你有什么样的品味,就编纂出什么样品味的年鉴;你有什么样的素质,就编纂出什么素质的年鉴。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思想是什么高度,就编纂出什么高度的年鉴。再就是,你用多少心,就能出多少活。如果你站得高,看得远,这本年鉴就会显示出相对应的高度和远见。所以,你首先要喜欢这项工作,真正爱这样一份工作,你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观点,就会从内心生发出一种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本年鉴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第二,年鉴编纂不仅有大胸怀,还要有小情调。 年鉴编纂需要大境界、大胸怀。所以编纂时要站在全局想问题,立足宏观看问题,从全市甚至全省、全国的角度去对比记录一个城市在大视野下的发展和变化、走向和前景。同时,我们也要有小情调,甚至来一点文艺范。譬如,我们在编目结构之间的留白处,会填补上一些小知识:一分钟读懂日照,日照市树、日照市花、日照市鸟等内容,再配上一些四季花草的图片,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整个年鉴显得有情有调,有滋有味,赏心悦目。在编目转换之间的空白页上,我们用反映日照风光、日照民俗、日照居民日常生活的照片补白,都是恰到好处,出新、出彩、出奇,读后令人赞叹不已。 第三,年鉴编纂既要讲政治,也要讲民生。 年鉴是一级政府主办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地记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工作,大事、要事不能漏,这是讲政治的需要,也是职责的要求,史志办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编纂、记录好。同时,年鉴编纂也要讲民生,因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时刻不能忘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譬如,我们一直关注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年鉴上我们就专门开辟一个栏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内容,真切、真实、朴实。读者们看到后告诉我们说:真亲切、真感人! 第四,年鉴编纂既要关注大主题,也要关注小细节。 年鉴记录的固然是一个城市年度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波澜壮阔的大手笔、大动作,主题宏大,场面震撼,或者意义非凡,这都没错。同时,我们还关注一些小细节,譬如,孤寡老人的医保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还有残疾人的就医问题、出行问题、坐车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等等,我们都在年鉴中去记录和呈现。这些信息传递给人的是温暖、是关怀、是浓浓的人情味。 第五,年鉴编纂既是当代的,也是历史的。要有发展眼光,要有历史使命感。 今天记录下的,明天就会成为历史。我们常常这样看待此时此刻手中写下的、记录下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个数据,力求它的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不能随便,随意,或者想当然。必须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谦虚求实的态度,对每一条信息和每一组数据,进行核实核实再核实,求证求证再求证,弄不清楚的、弄不明白的,决不能写到年鉴上去。不能含含糊糊,不能模棱两可。 譬如,我们在编纂《日照年鉴》2015卷核实日照市全年的空气质量时,一份材料中说,日照市2014年全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50天,而另一分材料上说是248天,相差两天。两个不同的材料提供的数据不一致,到底哪个更准确呢?我们打电话到环保、气象等多个部门进行核对、核实,最后确定出:日照市2014年全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48天,较上一年增加20天,超额完成全年238天的任务目标,增幅位列沿海城市第一,在全省17城市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我们用扎实的态度和踏实的数字,记录下了实实在在的情况,心里清楚,底气就足。因为,再过去五十年、一百年,这些数据就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我们的责任是何其大啊! 近几年来,只要上级领导来日照,或者外地客人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都习惯让市史志办提供一套《日照年鉴》送给客人,让他们及时熟悉、了解日照。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和认可。 总之,《日照年鉴》与日照的经济建设同步,与社会事业发展同行,为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汇集保存了相当可观的可查、可鉴的宝贵资料、图片、数据,成为日照人了解自己家乡、热爱自己家乡的一处精神家园,成为对外宣传日照、推介日照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外界了解认识日照、投资建设日照的一个有效平台。 我们的实践,再次证明了一句话: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年鉴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继续秉承并实践着,积极汲取和学习兄弟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地方年鉴越办越好。 (作者单位:日照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邮编:276800) |
〖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