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文化济宁>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概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0-10-19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济宁是靠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早在春秋末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吴王夫差在开通连接江淮的邗沟之后,接着又开凿了西接河南济源东连济宁泗河的运河——菏水。元代至元二十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建成途经济宁、中心在济宁的京杭大运河。

      济宁段运河在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处于中枢区段和至高点的特殊地理位置,以汶上县境内的南旺镇为中心,形成北比临清高90尺、南比江苏沽头高116尺难以通水行船的拱桥状地形地貌,加上黄运交汇带来的困扰,成为两大制约运河漕运而让朝廷最为头疼的难题,史籍称济宁为“南控江淮,北接京畿”“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 ”“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在“政莫大于治河,功莫重于漕运”的年代,元、明、清三朝自然而然地都把治理运河、管理运河同时治理黄河的最高行政机构——元代的行都水监、明代的总督河道和清代的河道总督衙门放到济宁,仅明、清两朝,就有209任、190名朝廷二品以至一品大员署理总督,济宁理所当然地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河都。由于当时的国家发展大势和被朝廷特别看重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大运河把济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推到了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历史位置,成为统驭大河南北的“中国运河之都”、儒运融合交汇的文化圣地、融南汇北拥有河湖交融巨大动能的工商重地、创建大运河“心脏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和 “避黄保运工程(泇河运道)”的科技高地、以“江北苏州”风貌为特征的生态宝地。

      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大运河的重要发祥地和运河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同时具备“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的丰厚资源优势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两大品牌。这种少有的历史机缘,将儒家文化的敦厚仁义同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以“沟通、包容、创新”为核心、以诚信谦和的工商文明为主体、以“敢于担当、鼎力革新”的“运河精神”为特质的独具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以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汶上老人白英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在治理运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敢于担当,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勤奋敬业、鼎力革新的精神及在顺应自然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理念,以林则徐、潘季驯、宋礼为代表的数百位满腹经纶满怀报国之志献身于治运大业的河道总督所奉行的忠孝为本、礼义为重、节俭为先、创新为要的做人为官之德,以孙玉庭孙氏家族为代表的诗书传家为本、忠孝礼义立德、包容创新建功的家族文化,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珠联璧合形成的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为本、礼仪为先”“买卖不成情义在”等为基本理念的儒商文化,以及将忠孝礼义等传统美德口口相传、代代相袭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国人祖祖辈辈笃行恪守的道德信条。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是熔铸生成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重要元素,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济宁段运河获得新生,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省两市中唯一还“活着”而且能够通航的运河,并且在国内通航的12个运河城市中,济宁的主航道里程和运力稳居第一位。运河文化研究一直走在全国运河城市前列,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机构、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2001年8月,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2001年9月中共济宁市委、市政府筹备召开的山东省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和2006年9月由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为主协助筹办的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确立了济宁“中国运河之都”的地位。至2010年,全市运河文化研究和运河保护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成为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