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文化济宁>水浒文化
水浒文化 遗存
信息发布时间:2020-10-19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梁山位于梁山县城东南隅,由虎头峰、郝山峰、雪山峰、青龙山四山峰和鏊子山、黄山、骑三山、小平山、狗头山、狗爪山、玉皇顶等七支脉组成。这里曾是水浒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和核心区域,大量的水浒文化遗存使这里成为宝贵的人文景观。

 

第一节 文化遗址

 

宋江寨

又称水浒前寨,位于梁山主峰虎头峰上。虎头峰是梁山的最高峰,处于梁山的最南端,海拔197.9米,山势呈三角形,东、西、南三面危岩壁立,峭不可攀,唯有峰北一条临涧傍崖、蜿蜒曲折的山道可供人通行,易守难攻。山峰顶端开阔平坦,面积约15亩,适于筑营扎寨。北宋末年宋江等英雄好汉聚义的大本营“宋江寨”就安扎在这里。清初寿张县令曹玉珂曾登上梁山,作《过梁山记》,记述有“梁山宋江寨”。1985年,有关部门对宋江寨及其寨内建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筒瓦、板瓦等古代建筑材料,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为汉代皇宫建筑材料,推断其位置最早为汉代皇家行宫遗址,由此证明宋江上梁山时这里已有建筑物存在。北宋末年宋江占据梁山时筑有大量建筑物,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面对全国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的形势,降罪于《水浒传》和梁山,传旨严禁《水浒传》刻印流传,对梁山“勒石山巅,垂为厉禁,清丈其地,归之版籍”。梁山上的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

 

宋江寨墙

宋江寨山势险峻,山脊上松柏茂密,林间荆棘丛生,两边是悬崖峭壁,左边擂石叠成山,右边滚木摞成垛。南边叫擂石崖,北边叫滚木坡。依托山势,修筑了两道石砌寨墙,即虎头峰顶周围筑有一周石墙,在石墙外的山腰处,又筑有一周外墙。《梁山县地名志》“梁山”条下记载:“虎头峰有‘宋江寨’,巨石筑成重围”“寨成椭圆形,寨墙由块石垒成,底宽约2米,高约1.5米。南临悬崖边缘,东西北三面各有两重石墙,只有北门一门”。石墙是依山坡做墙基,从内墙看不过半人高,而从外墙看则高达2米。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已经倒塌,个别地段仅存有残留的痕迹。

忠义堂

忠义堂是梁山义军商议军情、处理军机事务、发布行动命令、排定英雄座次、举办欢筵庆典的场所。忠义堂位于宋江寨内中心位置,雄踞虎头峰最顶端,宋江当了头领之后,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忠义堂原为亭堂式木石建筑,后遭毁坏。1983年,梁山县有关部门清理出忠义堂房基,并在原旗杆窝中重新竖起旗杆。修复的忠义堂建筑群由演兵场、山门、中廊、回廊、栈道、瞭望塔、忠义堂大厅和左右办事房组成,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忠义堂大厅为22米见方的正方形,建筑面积560平方米,36根直径48厘米的大立柱形成纵横各六排的柱列,象征三十六天罡星。大厅外,三面有72根柱子的围廊,象征七十二地煞星。这108根立柱寓意梁山一百零八将顺应天意、齐心协力、顶天立地,共同支起擎天大厦。瞭望塔屹立在大厅两侧,围廊外墙用坚实的石块筑成,廊顶上设栈道与瞭望塔相通。围廊内侧无墙开放,体现众好汉豪放不羁的风采。大厅正厅屏风缣帛上绘有古朴典雅的工笔重彩山水画,描绘水泊梁山的旧时风景。大厅两旁陈列英雄排座次的桌椅、酒坛、大黑碗、各色名号旗帜等,气氛凝重威严。门前是演兵场,场中央是一根朱红色的旗杆,上悬一面杏黄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个黑色大字。整个建筑群依山势坐南朝北,有强悍、粗犷、苍劲、豪放的阳刚之气;从建筑到内饰以场景化为主格调,造型上质朴雄健,展现了梁山好汉阳刚洒脱的英雄气概。

 

靖忠庙

靖忠庙位于水浒寨前院虎头峰顶,由正殿、东西厢房、东西耳房、大门和院墙组成,坐北朝南,仿宋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积640平方米,面阔5间,与忠义堂背对而立。《水浒传》中描写,宋江等人被奸臣害死,宋徽宗不胜伤感,亲书圣旨,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敕赐钱于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将佐神像,敕赐殿宇牌额,御笔亲书“靖忠之庙”。庙门额悬挂“靖忠庙”牌匾,两侧有当代雕塑大师刘开渠题写的“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楹联。靖忠庙的院内高悬“忠义双全”大旗,堂内屏风上悬挂“忠义千秋”匾额;正堂内有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三位首领的彩塑雕像。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有127平方米的大型唐三彩壁画《梁山泊英雄聚义图》。壁画由4684块瓷瓦组成,刻有174个人物、164样器具、169面锦旗、30多只小动物,再现了《水浒传》中的30多个故事,有“高俅蹴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武松景阳冈打虎”等。整幅壁画构图为山水状,由两边向中间靠拢形成排座次画面,三十六位天罡星排列成山的形状,形成稳固的三角形表示坚如磐石。两边厢房内排列了其余33位天罡星的彩色塑像,东厢房内从公孙胜排起的双数将领,共17位;西厢房里的16位则是排名单数座次的将领。靖忠庙的前身为1987年开工建设、1988年竣工落成的原忠义堂;2005年新忠义堂落成,原忠义堂遂改名为靖忠庙。忠义堂与靖忠庙对峙,形成内聚力很强的山顶主体建筑群。忠义堂坐南朝北,体现了梁山好汉保国安民、替天行道、报效朝廷的心境。靖忠庙则坐北朝南,是朝廷为安抚好汉、告慰英灵而修建的,体现朝廷恩泽宽厚、褒忠扬义之举。

天书阁

天书阁修建在忠义堂东南80米的山梁上,建筑面积146平方米,天书阁的建筑形式是两层三重檐的楼阁。第一层有回廊三间,青砖白墙,褐色柱梁门窗,黑色陶瓦屋面。阁内供奉着九天玄女赐给宋江的三卷天书。九天玄女,也称“玄女”,俗称“九天玄女娘娘”或“玄女娘娘”,她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为道教所崇信,成为道教中著名的女神。在《水浒传》第四十一回中,有“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江遇九天玄女”的故事。九天玄女不仅救了宋江的性命,而且还授予他三卷天书和四句天言,使宋江不仅荣登梁山首领的宝座,而且在征辽、平方腊的战斗中转危为安,克敌制胜。宋江平方腊后衣锦还乡,“将钱五万贯,命工匠人等,重建九天玄女庙宇。两廊山门,妆饰圣像,彩画两庑,俱以完备”,方才酬了心愿。天书阁2008年初开工建设,2009年9月落成。

石碣亭

梁山好汉攻克东平府和东昌府回到山寨以后,计点大小头目,正好108位。为排定位次,宋江煞费苦心,想出“天降石碣”的计策:先在石碣上刻108位罡煞姓名,然后建坛立亭,天降石碣,安定人心,并强化“忠义双全,替天行道”的观念。2003年石碣文台开工奠基,2005年9月落成,位于忠义堂和靖忠庙西侧,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建筑面积65平方米,由石碣亭和虚皇台组成。

 

雁台

雁台由正厅、东西厢房、左右代房和香鼎台组成。雁台是将领们观察寨情和公孙胜观察天象的高台,后因小李广花荣在此射落飞雁而得名。《水浒传》第五十回首次出现雁台一词,宋江安排“九尾龟陶宗旺和病大虫薛永监筑梁山泊内城垣雁台”;第七十回再次出现:“忠义堂后建筑雁台一座。顶上正面大厅一所,东西各设两房。正厅供奉晁天王灵位。”东边房内宋江等人居住,右边房内卢俊义等人居住。雁台就是比较高大的“哨楼”,用来观察敌情。不仅如此,“雁台”还有寓意:兄弟雁行,团结一致。因为《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宋江到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说过:“宋江等众兄弟,雁行般排着,一对对并辔而行。”而且宋江反对射杀大雁,他说:“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冬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们兄弟一般。”宋江上梁山后,矢志忠义,专等招安,曾填词赋志:“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宋江用鸿雁比喻众兄弟,“雁台”表示兄弟团结一致的意思。

 

宋江井

忠义堂的西南面至今留有一口石井,俗称“宋江井”。据说是宋江带领好汉们在岩石上人工开凿而成的,所以叫宋江井,也叫英雄井。传说这里曾经是个深不可测的石潭,潭水清澈甘甜,取用不竭,饮之爽心滋体,被当时的樵夫猎户们称为“天露”。今日的宋江井已不见井水,四壁青草丛生。

 

号令台

位于梁山诸峰核心位置—分军岭与黑风口的制高点,是梁山义军寨情、军情的指挥枢纽。2003年开工重建,2005年落成。占地面积238.38平方米,建筑面积329.88平方米,总高度13米,由三层主台和三个望台组成,台间用栈桥相连,东台为巨锣亭,西台为大鼓亭,南台为望台,设信号灯、标志旗、响箭,可迅速传达号令,通报军情信息。

黑风口

虎头峰向北约500米处是骑三山,海拔171.7米。从骑三山向东延伸是雪山峰,向西延伸是郝山峰,均与梁山主峰相连,形成一组“工”字型山脉,黑风口即位于虎头峰与骑三山相连的山凹处。这里两侧悬崖峭壁,谷幽涧深,是进出宋江大寨的咽喉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因此处风大且急,素有“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之说,故名“黑风口”,号称梁山第一险关。据说当年黑旋风李逵在此镇守,此地现建有黑风亭一座、李逵塑像一尊。黑风亭传说是李逵等众头领吃酒庆功、瞭望敌情的场所。每闲暇时,梁山众头领便到雪山脚下杏花村王林酒店打酒。古亭早已毁灭,1983年修复。该亭高9米,为6米×6米仿宋式方亭。巨石上的“黑风口”三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

 

左右军寨

左军寨和右军寨分列宋江大寨北部东西两侧,三个军事重寨遥遥对峙,以骑三山为枢纽构成品字形营垒,气势威严,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现在左右军寨遗址仍依稀可辨。左军寨安扎在梁山支峰雪山峰上,这里三面绝壁,荆棘丛生,形势险要,是当年梁山好汉习武练兵之处。上有精武石坊、点将台、比武场、练武场、左寨七英塑像,是梁山好汉练武比武、点将出征之地。按《水浒传》的描写,当年左军寨有七位头领镇守,他们是豹子头林冲,云里金刚宋万,九纹龙史进,摸着天杜迁,赤发鬼刘唐,病关索杨雄,拼命三郎石秀,统称为“左寨七英”。每到春暖花开季节,杏花、桃花竞相开放,似团团雪浪,“雪山”的名字便由此而来。雪山峰西边的山峰叫郝山峰,是义军的右军寨。相传井木犴郝思文在此把守,此人作战勇猛,为纪念他,便把此山命名为“郝山”,寨中有疏财台、杨志试刀石、滚木擂石关、炮台关。

 

疏财台

疏财台又名分赃台,位于郝山峰上,右军寨之内,苍松翠柏掩映着的三十六块天然巨石环绕而成,中间竖立着一块巨石,顶悬元宝状石块,相传为宋江等好汉“论秤分金银”的地方。明代诗人刘基过梁山,赋诗《分赃台诗》:“突兀高台累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赢。饮泉清节今寥落,可但梁山独擅名。”盛赞梁山好汉光明磊落的节操。

 

宋江马道

起自梁山北麓的水浒后寨,曲折回旋,蜿蜒南伸,穿越青龙山、狗头山、骑三山、黑风口,直达虎头峰上的宋江大寨,是当年义军将士搬运粮草、报事上哨、防卫进攻的交通要道。据说梁山寨上原本没有这条道,宋江上山以后,为了便于搬运粮草和调兵遣将,一心想修一条贯通前后寨的大道。可是从前寨到后寨,要翻过骑三山、狗头山、狗爪山、鏊子山等群山诸峰,曲曲折折数里之长,并且满山遍野荆棘丛生,怪石突兀,爬山行路非常困难。迫于战事需要,宋江跑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找出合适的路线。正在发愁之际,宋江梦中听到一阵马蹄响由远而近,心想既能奔马,必有大道,急忙循声看去,只见一匹白龙马飞驰而来。那马见了宋江,掉头便往回跑,四蹄踏出一条平整整的大道,从虎头峰过骑三山,跨狗爪山、鏊子山,蜿蜒北去。第二天,宋江按梦中之景实地察看,果然是条好路线,便派金大坚率领士卒,依山势凿岩开路,遇沟壑填石架桥,终于修出一条可供兵马来往的山路,“宋江马道”之名便由此而来。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地开山采石,“宋江马道”已不完整,但在某些路段还能看出一些历史痕迹,仅留存断金亭至黑风口路段。2005年,“宋江马道”在原路线基础上重建完成。

 

一关二关

一关是进入梁山的第一道屏障,位于小黄山与狗头山山谷中,壁垒森严。2002年修复,修葺后的一关为木质结构,栅栏形式;2005年重建,同年9月竣工。重建后的一关城门为二层,由两个镝楼和四个炮台组成,长40米,高9米,宽20米,总建筑面积430平方米。二关为边关哨卡式建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长40余米,高8米,宽3.5米,位于险峻山势、深谷茂林之中,是进入大寨的险关之一。1997年重建,依照山势,采用全石结构,延卡谷而立,沿用当年义军干碴砌垒工艺。2005年9月,在此基础上增建廊亭,加挂“义纳天下”匾额。

 

断金亭

地处梁山支脉狗头山,位于108磴石级尽处的山崖上,三面临谷,地理位置险要。断金亭之名取自《易经·系词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断金亭实为同心亭,寓意团结一致,无坚不摧。《水浒传》中描写林冲雪夜上梁山时,朱贵引见林冲,撑一叶小舟穿过金沙滩,看岸上两边都是合抱的大树,半山里一座断金亭子。“四面水帘交卷,周围花压朱阑。满目香风,万朵芙蓉铺绿水;迎眸翠色,千枝荷叶绕芳塘。画檐外阴阴柳影,琐窗前细细松声。……江山秀气满亭台,豪杰一群来聚会。”后来,林冲为纳晁盖、吴用、阮氏三雄等七位好汉入伙,在此间火并了胸襟褊狭、嫉贤妒能的白衣秀士王伦,立晁盖为梁山泊主。原亭早已塌毁,此乃后人复修。十二根石柱,撑起一个歇山式屋顶,四檐上翘,脊兽生动形象。亭中置石桌石凳,古朴庄重。匾额“断金亭”三字为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

 

水浒后寨

水浒后寨位于青龙山北侧,宋江马道最北端,为当年梁山义军安置眷属、铸造兵器、囤积粮草之处,现尚存古戏楼、宋家胡同、晒粮场等建筑古迹。晒粮场东面山麓有一处平顶石岗,称作馍馍台,传为义军眷属分发馒头的地方;下面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方,名馍馍房,传为义军眷属大伙房遗址。

 

杏花村

虎头峰与雪山峰之间的山坳中有一村庄,名叫杏花村,《水浒传》中描写的王林酒店就在这里。此处占地340余亩,植有万株梨杏,阳春三月,杏、梨、桃等花相继开放,有“杏林飞霞”之景,被称为十里杏花村。杏花村里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玻璃井”,井口八角,用大块方石砌成,井壁用琉璃方砖砌垒,井深10余丈。传说当年王林用甘甜清澈的井水和幽香袭人的杏花酿出了溢香十里的“杏花酒”,镇守“黑风口”的李逵被酒香所诱,经常沿着盘陀小道下山来打酒。2000年后,逐步恢复杏花村自然景观,成为以杏林生态观光区、果品采摘品尝区、古村风貌体验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景点。

 

摩崖石刻

位于梁山北麓。北宋大臣韩琦(1008―1075年)最早在梁山上留诗刻石。韩琦《过梁山泊》写道:“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船到鸭嘴滩,韩琦由济州知州陪同来到梁山脚下,济州知州为讨好韩琦,就劝他把诗句题写到崖壁上,韩琦饱醮浓墨,挥毫而就。济州知府当下派人请来刻字高手,把诗句刻在石壁上。后文人墨客被水泊风光所吸引,仿效前人赋诗题字,镌刻于石壁上,渐成摩崖石刻群。明末以后,历代皇帝多次禁《水浒传》,拆毁山寨,勒石清地,摩崖石刻群也遭到毁坏。新中国成立后,水泊梁山摩崖石刻集中了舒同、赵朴初、费新我、范曾等书画大家的优秀作品,成为梁山重要景观。舒同题写的“水泊梁山”四个大字,每个2米多高,俊逸豪放,与梁山粗犷古朴的风格融为一体。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题写称赞浪子燕青的诗:“废书而长叹,燕青是可儿。名虽蒙浪子,不犯李师师。”,费新我题写“草莽名山”,刘炳森题写“怀古”,王学仲题写“满川水泊梁山青,落草投荒聚义厅。剑光刀影呼啸处,英雄自古藐朝廷”,范曾写“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

梁山北麓一块悬崖峭壁上,有一方《水泊梁山记》大型摩崖石刻,为范曾题写,368字。《水泊梁山记》石刻通高7米,长14米,距地面10余米,单字最大0.55米见方,最小字0.3米见方,通篇近100平方米。

 

附:

水泊梁山记

 

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飙,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也。

梁山故地,夏商归于兖州,自古多激扬赴义之士。商纣暴虐,国祚已尽,微子兴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礼崩始于庙堂,乐坏被于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既起而倡义。所谓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为大丈夫懿范。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岂偶然哉?

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厦毁于白蚁,山崩起于朽壤。宋江兴师除奸,威名动天地,纵横十郡,所向披靡。元末有施耐庵者,网罗放矢旧闻,汇为水浒传,以生花之妙笔,演绎史迹,写梁山一百单八将传奇故事,石破天惊、气干霄汉,六百年来为天下所共赏。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云者,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使然也。

伫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骚人,皆慨然而太息,有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欤。

辛巳春范曾撰文并书于北京

 

第二节 水浒英雄雕像

 

李逵塑像

李逵为天杀星,是步军十大头领之一。他性格鲜明,见不得世间不平事;他快人快语,表里如一,容不得伪君子逢场作戏。他质朴、率真,尚勇炫威,“专一路见不平,好打强汉”,但又鲁莽、粗鄙,不顾礼法。《水浒传》有词赞曰:“梁山泊里无奸佞,忠义堂前有诤臣,留得李逵双斧在,世间正气尚能伸。”在一百零八将中,李逵形象生动可爱、有血有肉。征方腊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死后葬于宋江墓旁。李逵塑像位于黑风口,威风凛凛。他双手紧握板斧,豹眼圆睁,胡须怒乍;头扎一顶抹额头巾,身穿一件罗汉布褂,赤裸着胸膛,双臂上青筋毕露;脚穿草鞋,步履坚定,似有踏平世间不平事,砍尽奸佞歹恶人之气。传说李逵在黑风口把守。此处地形险要,两边是悬崖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水浒传》中写的李逵身高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八五左右。

 

双雄镇关

在水浒大寨的前山第二道关隘,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陡峭盘陀石阶可以通过,因此也叫陡崖关。该关为边关哨卡式拦谷建筑,卡谷而立,壁垒森严。《水浒传》第七十回描写,陡崖关由鲁智深和武松把守。这两人同列三十六天罡星,为步军十大头领之首。花和尚鲁智深是天孤星,本名鲁达,关西人,曾任渭州小种经略府提辖官,因三拳打死恶霸郑屠“镇关西”,被迫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法号智深。由于脊梁上刺有文身花绣,所以人称花和尚。《水浒传》通过“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等故事,塑造了鲁智深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率直粗鲁的英雄形象。征方腊后,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圆寂。

 

行者武松

是天伤星,河北清河县人,曾任阳谷县衙都头。因杀死孟州张都监等人逃走江湖,被迫当了假和尚,人称行者武松,因排行老二,也称武二郎。从“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故事,可以看出他刚烈、顽强、凶狠、义薄云天。征方腊后,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活到八十二岁。两个人虽然性格不同,但有着共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共同占据青州二龙山,又一道投奔水泊梁山。他们使用的兵器是禅杖和戒刀,“禅”和“戒”都和佛教有关,是武僧使用的兵器。书中写到鲁智深的禅杖重达六十余斤;武松的两把戒刀都是雪花镔铁打成的,半夜里会自己发出响声。所谓“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便是对梁山好汉反抗压迫、除暴安良的真实写照。

 

左寨七英

由二关沿崎岖山道而上,便到了当年义军的左军寨,把守此寨七个头领的雕塑矗立于此。左军寨七位头领的石雕像有云里金刚宋万,九纹龙史进,摸着天杜迁,豹子头林冲,赤发鬼刘唐,病关索杨雄,拼命三郎石秀,统称“左寨七英”。这是根据《水浒传》第五十九回的描写雕塑的。这七位英雄,除林冲在征方腊时幸存,其他六人全部战死;林冲也患了风瘫病,在六和寺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花荣雕像

花荣雕像表现的是他射雁的英姿。花荣绰号叫小李广。李广是西汉名将,号称“飞将军”,他箭术神奇,能百步穿杨,力能穿石,后来“李广”便成为善射的代名词。花荣由于箭法超群出众,所以人称小李广花荣。花荣是梁山义军的马军八虎骑首领兼先锋使,在梁山好汉中位列第九。当年花荣等人跟随宋江在投奔梁山的途中,在对影山下看到吕方和郭盛比武,两人使用的武器都是方天画戟,一个戟上拴有金钱豹子尾,一个拴有金钱无色旛。打斗中两人的穗头缠在一起拆解不开,花荣拉弓一箭将其射断,然后两人才得以分开。来到梁山入伙以后,晁盖等人摆酒接风,席间谈起了这件事,晁盖怀疑花荣会有如此神奇的箭法。酒至半酣,众人离席,相拥到山前闲玩。正好从远方飞来一队大雁,花荣取出箭来对大家说,这支箭要射在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说完一箭射去,第三只雁应声落下,拾回来一看,正中雁头,从此山寨上无人不佩服花荣箭法。征方腊后,他带着妻子和妹妹到应天府任兵马都统制,后与智多星吴用双双自缢于宋江墓旁。

 

浮雕屏风

人们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常说“逼上梁山”,林冲就是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代表。《水浒传》描写,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理想就是凭着自己的一身武艺到边疆上建功立业。可是由于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老婆,被权臣高俅设计陷害,无端追杀,步步紧逼。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才丢掉幻想,毅然投奔水泊梁山。这浮雕描述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包括“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等故事场所。

 

第三节 自然与人文环境

 

梁山

古代的梁山和梁山泊是连在一体的。梁山,原名良山,因为西汉文帝次子梁孝王曾在此游猎,良山便更名为梁山。《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梁孝王名武,为汉文帝次子,封地梁国(今河南商丘一带)。他广游南北,“尝北猎良山”。据此,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33《东平州》中说:“梁山,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名梁山。”

梁山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主峰在梁山县城南侧,北面有龟山、凤凰山、小安山、金山(东平湖湖心岛)和银山等。梁山泊北起聊城(《水浒传》中的东昌府),东到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南至菏泽巨野(《水浒传》中的济州),方圆百余里。在北宋末年,梁山泊属京东西路,在东平府寿张县、济州郓城县、济州巨野县、东平附中都县(今汶上)和东平府须城县(今东平)界内,是水浒英雄聚义造反的地方。

 

梁山泊

梁山泊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它是古代大野泽遗迹。两千多年前,中国地理名著《尚书·禹贡》记载:“徐州大野既潴,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东原即今东平。《明史·地理志》载:“寿张县南有梁山泊,故大野泽下流,东北有会通河,又有沙湾。弘治前,黄河经此,后湮。”乾隆《大清一统志·兖州府山川》载:“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上有虎头崖、宋江寨,其下旧有梁山泺。”今东平、汶上、巨野、郓城、梁山和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都是古大野泽的范围。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河渠的开掘以及黄河下游不断的决口改道,逐渐形成了梁山泊。

唐代 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东平路中遇大水》一诗中写道:“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州。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城不可求。”靠近齐鲁交界的东平、梁山、郓城、汶上一带,被巨野泽北来的大水淹没。这是唐代梁山泊形成的时期。

五代至北宋 从五代至北宋年间,黄河屡次决口泛滥,直接影响到梁山泊。据《五代史》《宋史》记载,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三次大决口之后皆汇聚梁山泊,使梁山泊水势浩渺无际。在五代后周时期,便有了“梁山泊”的提法。《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中载:“浚五丈渠,东过曹、濮、梁山泺,通青、郓之漕。”《宋史·蒲宗孟传》载,宋神宗时期“郓界梁山泺,素多盗。”《宋史·杨戬传》载:“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北宋大臣韩琦所作的《过梁山泊》记述:“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澎。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金史·食货志》记载,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北流枯竭,“梁山泊水退,地甚广,以尝遣使安置屯田”。

梁山水泊纵横无涯,港汊交错,加上水泊气温适宜,适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北宋时期泊内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蒲草、莲荷、菱芡及鱼虾、贝类。《水浒传》中描绘:“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千层剑戟。……鹅卵石叠叠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战船来往,一周回埋伏有芦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窝盘多草木。”

梁山泊方圆八百里,梁山主峰及附近各山又处于水泊包围之中,突兀耸立,地形复杂险峻,山凭水势,水增山危,使梁山成为天然屏障。军事上,进便于出击,守利于防卫,退易于转移,是理想的战略军事基地。《宋史》中的《徐几传》《蒲宗孟传》《任谅传》都提及“梁山泊多盗”“梁山泊素多盗”“梁山泊渔者习为盗”。

元代 元代,黄河又数次泛滥,梁山泊水势又一度大盛。元代诗人陆友在《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记述:“我尝州过梁山泊,春水方生何渺漠。或云此是石碣村,至今闻之如猇魄。”

明代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梁山泊尚大水茫茫,百里之内难见陆地。明初诗人胡翰在《夜过梁山泊》中写道:“日落梁山西,遥望寿张邑。洸河带泊水,百里无原隰。蒹菼参差交,舟楫窅窈入;划若后土裂,中含元气湿;浩荡无端倪,飘风向帆集。野阔天正昏,过客如鸟集。”《水浒传》中有30多个回目写到梁山泊。林冲雪夜上梁山之前,第一次提到梁山泊:“是山东济州管下的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后又作赋赞美梁山泊:“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郡。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只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千百万军粮马草。声闻宇宙,五千骁骑战争夫;名达天庭,三十六员英雄将。”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筑戴村坝,遏汶南流”,梁山泊又北流断绝。从此,梁山的东南部存留南旺湖。顾祖禹写道:“今州境积水诸湖,即其(梁山泊)余流矣。”到景泰年间(1450―1457年),梁山一望无际的水泊逐渐干涸成陆,浩瀚无垠的梁山泊大都变成耕地。

清代 清代康熙时,曹玉珂为寿张县令,他在《过梁山记》中写道,由于梁山泊大部分淤为平地,已看不到“峰峻壑深,过于孟门、剑阁,为天下之险,若辈(宋江等好汉)方得凭恃为雄”的梁山泊了。梁山虽然“险无可恃”,但山上“果有宋江寨焉,于是进父老而问之,对曰:‘昔黄河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足,即桃花之潭,因以泊名,险不在山而在水也’”。《大清一统志·泰安府·山川》载:“宋政和中,盗宋江等保据于此。”。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东北流,横穿京杭大运河,夺大清河入渤海。在梁山北面又冲击成一个山间平湖,因地处东平县境内,遂更名为“东平湖”,被视为梁山泊的遗迹。

 

聚义湖

梁山泊是“水浒故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弥补“水泊梁山有山无水”之遗憾,梁山县于2010年4月启动再造梁山水泊景观工程,2011年12月建成蓄水。水泊取名“聚义湖”,位于梁山山体东北侧,水面面积约800亩,是为发展梁山旅游、打造“水泊”景观而开挖建设的人工湖。聚义湖由水面工程、供水工程、排水泄洪工程三部分组成,投资5200万元,设计水位42米,坝顶高程43.5米,水深1.5~6米,库容约65万立方米;库底及周围采用复合防渗膜防渗,上覆0.8米黏土;坝坡面采用绿格网箱护砌,内填级配碎石土料,以利生长芦苇、水草等植物;四周水面以下0.5米处设置5米宽的亲水平台。建成后的聚义湖,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梁山码头、水军指挥塔、水军营寨和朱贵酒店,全面展现《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东水域景点主要包括石碣村、渔村及垂钓台和水城门。同时,沿岸植芦苇、蒲草、水生美人蕉等植物,禽飞鱼跃,帆船点点,成为“生态和谐、自然文化”的水泊景区。聚义湖的建成,改变了水泊梁山有山无水的现状,再现了水泊意境。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