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文化济宁>梁祝文化
梁祝文化
信息发布时间:2020-10-19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济宁梁祝文化以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中心人物,以当地风物(如峄山梁祝遗址、故居村落梁祝墓等)为特殊标志,同时又融入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

 

第一节 文化渊源

 

故事传说

梁山伯祝英台(简称梁祝)的故事在济宁及周围地区广为流传。早在宋元之际,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梁祝故事就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个版本问世。鲁西南民间曲艺山东琴书、微山湖一带的柳琴戏、邹城的山头花鼓等都有说唱“梁祝”的戏。在梁祝故事长期传播过程中,在梁祝的“家乡”,特别是在微山县马坡村周围,形成了“梁”“祝”“马”三家不通婚的风俗。不仅梁、祝、马三家不通婚,马家还禁演梁祝戏、禁放梁祝电影。在嘉祥县梁宝寺一带流传着农村盖新房时有打夯唱“梁祝夯歌”的风俗。打夯时唱“梁祝夯歌”,夯基础!夯感情!盖新房,娶新娘,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

根据民间传说,梁山伯祝英台死后合葬在马坡老泗河西岸。后人为纪念他们,在唐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在梁祝合葬处修有墓、祠。据当地的老人讲,在梁祝合葬墓前,历史上曾立有两块碑。一块是唐武德年间立的“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此碑至今未找到),一块是明正德年间立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现存微山县马坡村)。唐代“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虽没找到,但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尚在,碑文内容清晰可辨,是最有力的历史证据,也是对唐代“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的佐证。另外,在邹城市峄山上也建有梁祝读书处、梁祝祠,遗址犹存。峄山上明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瑾在峄山石上刻的“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泉”字清晰可辨。这些历史遗址,是梁祝传说源于济宁的历史证据。

 

历史资料

关于济宁梁祝传说的记载,最早是唐武德年间在济宁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村(今属微山县)梁祝墓前立的“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的记载。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邹县峄山上建有梁祝祠,元代诗人游峄山时就留有纪念梁祝的诗句:“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地方志《清·峄山志》(清康熙十一年修)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明代著名学者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卷二的首篇《孔庙桧》中记载:“已巳(明崇祯二年,1629年),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进仪门,看孔子手植桧。”这段笔记记载了孔庙内有纪念梁祝的胜迹。

济宁梁祝传说比较早,加之梁山伯祝英台的合葬墓又在泗河边的马坡,而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早在春秋时期,泗河水就流入淮海和长江,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路是最主要的交通,发生在泗河边的梁祝传说,沿着古老的泗河、淮河和长江传播各地,特别是京杭大运河过济宁后,处在泗河和运河边的梁祝传说就以济宁为中心沿古老泗河和运河等水系传播到南方及全国各地。

村居风俗

据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原九曲村位于老泗河南岸,济微公路(济宁至微山)西侧,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今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庄。祝氏家族因避水灾,后迁至济宁市任城区岔河村。岔河村95%以上为祝姓,村中族人尊祝英台为其先祖,讳与马氏通婚,严禁村中演唱“梁祝”戏;梁氏从马坡村附近西居村迁出后,定居于两城、南阳、梁岗等地。梁、祝、马三姓氏村居靠近,方圆不过10余里,九曲村距西庄村4华里,西庄村距马坡村6华里,吴桥村距九曲村10华里。

 

第二节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

 

2003年3月12日,济宁市文物局组织考古专家对梁山伯祝英台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梁山伯祝英台墓地位于济微公路东166米,马坡前村至济微公路生产路以北39.2米,老运河西约150米处。墓碑距地表1.2~1.4米。墓碑北边有坟,50年代还有高约2.5米、直径约20米的封土。通过勘探发掘,发现在距地表1.6~1.8米处,有大面积的砖、瓦、石堆积,堆积以下为灰白色,含大量沙粒及砖、瓦、石堆积,为墓同时期的建筑遗物。在地上建筑遗物下,发现汉代的墓葬,并出土陶罐、泥人等,据此有关专家认定此墓为梁祝汉代墓遗址。在梁祝墓碑东约60米处挖出墙基,距地表4米以下,墙基为明正德年间重修梁祝墓祠时留下的遗址。经过文物专家考古发掘,证实梁山伯祝英台墓地为汉代遗址,梁山伯祝英台应为汉代人。

2003年10月27日,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在马坡村南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地举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奎立,中国民俗研究专家贺学君、叶涛、张士闪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济宁市有关领导参加。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出土,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世人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专程到济宁考察采访梁祝传说。《杭州日报》报道:“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出土,动摇了宁波‘梁祝’老大的位置。”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①此碑是梁祝墓记碑中,立碑时间最早的一块碑。此碑是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祠时立的碑,比宁波的早30年。②此碑是梁祝墓记碑中,立碑人官位最高的一块碑。此碑是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所立;而宁波的是鄞州县令所立。③此碑明确地记载了“梁、祝、马”的具体村庄,至今村庄仍存。④此碑记载了梁山伯祝英台的读书处在峄山。⑤此碑记载了梁祝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注重孝道、读书至贵的社会风俗。⑥碑文记载中透露,梁山伯祝英台不是儒家思想的反抗者,而是自觉遵守者。

 

附: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外纪》二氏出处费详。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可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肃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第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间,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兹岁久,松揪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矧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欤?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基,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以爵禄,近有功于阙里,书以奏名,授今兹托,岂无用其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始于十年乙亥冬,终于今岁丙子春。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之本末,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降衷,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舆之清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噫!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伊谁力欤?忠臣力也,忠臣谁欤?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

 

里社林户符孜

石匠梁圭

大明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日立

 

第三节 研究与传播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人民群众积极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提倡恋爱、婚姻自主,文艺界创作上演《梁祝》等各种剧种的剧本。为全面收集了解梁祝资料,郭沫若根据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所著的《剧说》中“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派员专程到济宁嘉祥了解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有误,来人在嘉祥县未找到此碑。

1994年10月,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第641页,对清代焦循的记录作了更正说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东学使阮元编修《山左金石志》时,他的幕宾、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见到‘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碑碣文,为明人刻石’。便将它记录在《剧说》中。此墓及碑文至今犹存,位于今济宁市东南27.5公里、邹县城西南34公里处的马坡西南公路东侧,现属微山县辖。”由于历史记载的错误,在解放初新创作的梁祝故事中,就以传播到南方的梁祝故事为依据,造成了很多人对梁祝故事发源地的误解。

1995年2月,在济宁市政协第八届三次全委会上,政协委员上官好岭、卞雄杰、肖宇均提出《关于考证梁祝合葬墓志的建议》。

2003年3月12日,济宁市文物局组织考古专家对梁山伯祝英台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

2003年10月16日,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举行。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于9月19日经市民政局批准设立,业务范围:加强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的研究;加强梁祝纯真爱情故事产生原因的研究;加强梁祝故事对现实社会影响的研究;加强儒家思想对梁祝故事影响的研究;加强梁祝故事对孔孟故里民风民俗影响的研究;加强对梁祝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的研究、实施;开展与梁祝文化有关的文化娱乐旅游服务活动。

2003年10月27日,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在马坡村南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地举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仪式。

2004年2月22日,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介绍济宁梁祝传说。此节目播出后,提高了济宁市的知名度,扩大了梁祝传说源于济宁的影响。

2005年4月26日,樊存常应邀在北京大学作“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济宁”专题讲座,济宁梁祝文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5月20日,《济宁日报》刊载《济宁梁祝走入北大讲坛—随樊存常赴北京大学作“济宁梁祝文化起源新探”专题讲座采访记》,引起社会各界对济宁梁祝文化高度关注。

2006年5月20日,孔孟故里济宁市梁祝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程到济宁,对“梁祝”进行了为期9天的采访,涉及4个县(市、区)、9个乡镇、100多人,行程1000余里,拍摄100多个小时的资料。《走遍中国》栏目采访组制作的《访北方梁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进一步扩大了孔孟故里济宁梁祝传说在国内外的影响。

2008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放《访北方梁祝》。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