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文化济宁>始祖文化
始祖文化
信息发布时间:2025-5-15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第一节 人文始祖

 

追溯远古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之首就是太昊伏羲。先秦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世本》将太昊、伏羲合为一体,统称太昊伏羲氏。到了汉代,《汉书·古今人表》推尊并定格为“上上圣人”,后通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百王之先。

 

华胥之渚

太昊伏羲氏的母族为华胥氏,华胥出生地古华渚—华胥池(华胥村),即今济宁市泗水县大黄沟乡华胥山下群山环抱的华村水库,方圆10余公里。因建水库将华胥村分为4个村落并迁居山坡。发源于新泰石莱穿越华村水库而流入泗河的黄沟河,与源于东部蒙阴太平山下的洙水并行流入泗河,是太昊伏羲族群最初的摇篮。

 

太昊之裔

明确而最早提到太昊后裔故地的文献资料《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该记载包含四层意思:1.从祭祀地望说明地理位置;2.标明“凤姓”族系,风即“凤”,属于原始凤鸟图腾崇拜,系鸟师、龙师图腾部族的族源;3.主持太昊和济水神的祭祀,属于太昊后裔,也就是太昊部落;4.职责和历史作用,是以其古老的资格与特殊身份,建立和稳定华北中原各国,引进和创立国家文明。任国,即今任城、济宁驻地;宿国,位于今任城、汶上与宁阳交界一带;须句(古字古音为勾),今梁山县、东平县一带;颛臾,今泗水县东部,与平邑县交界处。这四个小国紧密相连,集中处于今济宁市及其周边范围,东起蒙山,西至济水,南邻微山湖,北接大汶河,即泗河的中上游地带,表明这里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祖源地。

 

第二节 炎黄承继

 

炎帝之都

《周易》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表明炎黄以太昊伏羲氏为祖源的承继关系。又以当地考古8000年农业文明史作证。连山氏、历山氏、烈山氏为同一族源,泗水上游有迹可循。炎帝神农居大庭之库,都曲阜,此地有许多炎帝后裔的封国、祭祀遗址与文化意蕴。

 

黄帝之初

《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又载:“黄帝崩,葬桥山。”寿丘即今曲阜,姬水即今泗水,桥山即今陕西黄帝陵。展现黄帝由东向西迁徙的轨迹,表明父系制范围由邹鲁汶泗扩大到整个中原。宋代改曲阜为仙源县,建造恢宏的景灵宫。今称“万石山”的少昊陵实为黄帝寿丘(寿陵)。

 

第三节 少昊颛顼

 

少昊之墟

《史记·周本纪》载:“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帝王世纪》载:“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曲阜,崩葬云阳。”穷桑、云阳均在曲阜。明万历《兖州府志·帝迹志》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黄帝之子玄嚣也,母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居江水,邑于穷桑,故曰穷桑氏。国于青阳,亦曰青阳氏。有圣德,以金德王天下,故曰金天氏。其立也,凤鸟至,故以鸟纪官。”《左传》《山海经》记载丰富多彩的东方君子之国少昊鸟国,蕴含原始图腾的嬗变,喻示国家文明的雏形,为鸟图腾族系崇拜的渊源。直接体现于大汶口文化的鸟形、龙山文化的鸟面鼎足太阳鸟,乃至弥漫汉代社会特别是以汉画像石为凸显的日月龙凤文化意蕴氛围。

 

颛顼之基

颛顼的母族为蜀山氏,济宁城北有蜀山湖、蜀山亭遗址。《帝王世纪》载“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代行黄帝“乘龙而至四海”,完成“人神断层”“绝地天通”的使命,标志着三皇五帝时期承上启下—由氏族制向国家文明制的转变。西周武王分封的邾国暨第一代君主曹侠,就是颛顼部族之后。

 

第四节 蚩尤夸父

 

蚩尤之部

蚩尤为东夷昊族部落集团的一代领袖,为争夺生存发展空间与炎黄逐鹿中原,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声势之浩大,局面之惨烈,不亚于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成为世界战神崇拜的偶像,“自古兵家祀蚩尤”。蚩尤被杀戮之后“身首异处”,故有“蚩尤四冢”之说。蚩尤起兵于邾娄(邹鲁),最后撤退没落在济宁汶上南旺湖一带。

 

夸父之所

夸父与蚩尤皆为东夷昊族的领袖。汉代任城国设亢父县,故址今喻屯城南张。夸、亢同音同义,夸父即亢父,皆为男子汉、大丈夫的表征。“夸父逐日”神话折射出东夷昊族高举太阳图腾崇拜的旗帜,沿黄河向西挺进的艰难历程,“饮于河、渭,弃其杖化为邓林”,终于在黄河中游的渭水流域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与当地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器物映照吻合。

 

第五节 尧舜文化

 

尧王之峪

尧、舜、禹相距不远,所谓东西帝王的禅让制是政治大一统的理想化托古附会而不是信史。只有基于黄河下游东方部族的治水斗争和以此为主体的兼并融合,才能迎来国家文明的曙光,走进统一体的道路和门槛。今泗水县高峪乡北有尧王坟、尧王山、尧前庄、尧山村,常年流淌的尧王河环山过村绕墓流入泗河,泗河西流至兖州金口坝东的汉唐尧祠,构成比较完整的尧王文化单元,东与崇伯()、姚墟(舜)相连。

 

舜帝之根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泗水东平邑境),迁于负夏(兖州暇丘),卒于鸣条(新乡长垣),东夷人也”,而“文王西夷人也”。《史记》进一步标明:“舜耕历山(泗水泉林东),渔雷泽(今贺庄水库),陶河滨(泗水柘沟),作什器于寿丘(曲阜),就时于负夏(兖州暇丘)”,“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文化圈与尧王峪、崇伯国在泗水上游集中呈现出来,呈现东土文化向全国扩展演进的态势和足迹。

 

第六节 夏商周朝

 

夏代之先

《史记》载大禹治水“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标明夏王朝源于治水胜利后的四渎(江济河淮)之间,即汶泗流域、黄淮平原。自尧舜以来,鲁西南一直是中国抗洪救灾的主战场,由治水而诞生的夏王朝,其源头在鲁西南,有杞、费、曾、观、莘、缗、顾、薛等众多同姓国为证。夏王朝“太康失国”后的“少康中兴”等重大事件,取决于有缗氏、有仍氏、有穷氏等众多东土亲族。

 

商族之源

《国语·卷四·鲁语上》载:“商人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舜与契是商民族的始祖,源于少昊之墟的玄鸟子姓族系。先商发迹于鲁西南,辗转鲁豫平原,由此携带鸟图腾崇拜的基因和印痕迁往祖国各地。商朝第20位君王成汤的第十世孙盘庚,由商奄(曲阜)迁都殷墟,结束成汤“前八后五”的频繁迁徙,其重要活动仍然不离东方故土。孔子临终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殷商后裔,“梦坐奠于两楹之间”,要求按照殷商习俗礼葬。

 

嬴秦之祖

《史记·索隐》载:“《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奄(偃)人皋陶、伯益父子佐舜有功,“舜赐姓嬴氏”,为嬴氏始祖;周公东征后将商奄嬴姓西迁为秦,造父、非子为嬴氏西迁后的直接祖先。在周王朝的襁褓里发育成熟之后,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山就是邹峄山,然后去泰山封禅。除了威震四方的显示之外,不能排除东土祖源情结。

 

周礼之邦

周公受封少昊之墟建立鲁国,享天子礼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惟鲁得立四代之学”“周礼尽在鲁矣”。周公创立的西周文明在鲁国得以完整保留。鲁故城遗址的发掘也证明农工商业与都市文明的发达,这一东方文化的中心堪与同时期的西方雅典媲美。

 

第七节 文化圣地

 

济宁是孔孟儒家的诞生地和诸子百家的发源地,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和圣柳下惠,巧圣鲁班,科圣墨子,均生于济宁地区。所以称泗河为东方的幼发拉底河、黄金河、祖根河,继孔孟之乡形成后,又孕育和诞生了与西方罗马并峙而立的刘汉王朝。自汉代儒学独尊意识形态的确立,历代朝奉与建筑积淀,将孔孟思想与孔孟之乡的地位和凝聚力日益彰显壮大起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与思想的高峰,为继往开来的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的滋养和支撑。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