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本院工作
打破固有模式:编纂地方特色乡镇志
——《赵庙镇志》编纂出版工作回顾
信息发布时间:2025-5-30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付家玉

乡镇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土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既是一部乡土教材,也是一个对外宣传窗口。乡镇志书编纂是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全面系统地记载乡镇的历史发展进程,要求编写用语准确、简洁、朴实、鲜明,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科学、完整地记叙乡镇的历史全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多地掀起编纂乡镇志的热潮。以下结合《赵庙镇志》编纂实践,总结推广经验,反思教训,以期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一、推广经验:多方联动,打造文化品牌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协同机制

乡镇志编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资料收集、框架设计、内容撰写、审核出版等多个环节,需多方协调配合。《赵庙镇志》编纂前期就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主任的编纂委员会,整合文化站、档案室、村委会等多部门资源,明确分工。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专人负责”的推进模式,为乡镇志编纂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发动群众参与,激活乡土记忆

乡镇志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基础。通过举办《赵庙镇志》启动仪式,邀请专家、乡贤召开学术编纂座谈会、印发《史料征集倡议书》、设立“老物件征集点”等方式,广泛动员村民提供家谱、老照片、口述史料等素材。例如,搜集到关于当地团民购买湖田的口述记录,纠正了赵庙当地对于侵占湖田的错误认识,地契资料也填补土地制度变迁的空白。

(三)未雨绸缪,做好编纂预算

《赵庙镇志》的顺利编纂出版,得益于提前谋划了经费预算,制定全流程预算,探索“社会捐赠”或“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多元筹资模式,前期做好宣传、编纂、审校、印刷、出版等费用预审,从而保证了后期高质量出版。

二、工作反思:正视问题,规避常见误区

(一)宣传发动:宣传方式单一,媒体参与度不高

因时间仓促,《赵庙镇志》编纂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的作用,年轻群体关注度不高。因此,之后可定期发布“志书故事”“老照片背后的乡愁”等内容,有效扩大乡镇志编纂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二)资料收集:重广度轻深度,导致内容碎片化

初期过度追求资料数量,忽视系统性整理,导致部分章节逻辑混乱。例如,《赵庙镇志》“文化体育”章节堆砌零散记录,未提炼出地域特色。因此,需建立分类归档机制,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挖掘深层文化内涵。

(三)内容编写:过度依赖模板,缺乏地方特色

《赵庙镇志》的编纂参照了县志体例,导致镇志沦为“缩小版县志”,未能较好突出本地产业、民俗、方言等独特元素。因此,建议设置“特色篇章”,凝练本地文化特色或地方发展特色,进行章节单列,以增强志书辨识度。

(四)团队建设:专业人才匮乏,编纂周期仓促

《赵庙镇志》编纂团队主要以教师为主,抽调村中部分人员参与,缺乏方志专业知识,兼之时间仓促,导致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材料挖掘不深不细,在章节撰写上无法做到很好地延伸。对此获得启示,一是提前谋划,做好时间安排;二是提前邀请地方史专家培训,或与高校、地方志办合作,组建“专业指导+本土力量”的复合型团队。

三、未来展望:从“修志”到“用志”

乡镇志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史,更在于资政、育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数字化延伸。建立电子志库,开发“扫码听方言”等互动功能。

(二)活态化利用。将志书内容融入乡村旅游规划、中小学教材,助力文化振兴。策划“乡镇志进校园”“乡土文化展览”等活动,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提升影响力。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