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杰东传略 |
信息发布时间:2017-12-14 |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
钱杰东传略 冯永诚 赵建国 钱杰东,原名钱汝滨,又名江洪。1912年,出生在洒水县杨柳乡小颜庙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聪颖、好强,深得祖母的喜爱。稍大,家里就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成为本村钱姓家族的第一代读书人。 1926年夏考取曲阜省立二师附属高小。1928年6月,高小毕业,又考入济宁省立第七中学。其时,正值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圈。七中进步师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人的罪恶行径,掀起了反独裁、反内战,要求民主自由的学生运动。在这火热的革命洪流中,钱杰东感奋不已。他的眼界大开,思想觉悟发生了新的飞跃,很快从一个参加者成为运动的骨干。1929年夏,学校当局以“带头闹学潮”为名,将钱杰东开除。他离开济宁七中,在进步师生的同情帮助下,通过原七中进步教师、济南正谊中学校长楚步成的关系,转入正谊中学读书,并由原名钱汝滨改为钱杰东。 在这里,他结识了进步同学程铭汉、鹿省三等,开始接触鲁迅、蒋光慈、郭沫若等人的著作和马列主义书籍。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斗争生活,使他的思想逐渐充实起来。他开始从一个要求进步、主持正义的学生转变为自觉革命的战士。1931年,他加入了共青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经常到历城、一师、北医乡师等处参加革命活动。一次在齐鲁大学开展活动,被敌探察觉,提前得讯转移,才幸免于难。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青岛、济南等地学生,准备组织南下请愿团,向国民党南京政府请愿抗日,钱杰东积极地参加了这一革命行动。他和同学们一起,冒着漫天风雪,不顾反动军警的镇压,到济南车站卧轨截车,向市民和士兵宣传抗日救盟的道理。经过6天6夜的坚决斗争,迫使韩复榘答应各车,取得了这次斗争的胜利。 1932年7月.钱杰东在正谊中学毕业,报考济南省立一师未取,遂由党组织介绍到博兴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教。他在搏兴县以教书为掩护积极组织师生宣传新文化,介绍进步书刊,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揭露国民党当局只打内战、不抗日的行径,并多次组织师生进行罢课。钱杰东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博兴县党部的注意,指使学校将其辞退。他被辞退后,回到家乡稍位,又到济南市,与省委取得联系,在省委直接领导下,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33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由于叛徒出卖,遭到大破坏,各学校的党组织也受到严重损失。由于钱杰东的革命活动有些暴露,组织上确定他转移隐蔽。这年暑假期间,他考入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即聊城后期师范),编入九级二班。这时,聊师党的活动也和全省一样处于低潮,共产党员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他暂时不能开展活动,便秘密了解情况,团结同学,为恢复和发展聊城师范的党组织准备。1934年下半年,形势渐趋稳定,他即开始进行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工作,首先,发展了杨绪铭(即苏明)入党。翌年春,联络共产党员盛北光、王连级恢复成立了聊师党的中心支部。盛北光任中心支部书记,王连级任组织委员,钱杰东任宣传委员。接着钱杰东又介绍耿荆山、赵芳洲入党,并积极培养耿伟、任汝舟、史占岐、邵玉琢、李相三等为党的发展对象。中心支部还担负起聊城、阳谷、寿张、堂邑、冠县等地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在4月的一次会议上,钱杰东提出以合法形式组织同学开辩论会,宣传革命思想,扩大政治影响的建议,得到支部的赞同,同时拟定两个题目,一是“国家政权是否对人民有利?”二是“是地主养活农民还是农民养活地主?”辩论分两个小组,一组站在国民党政府所谓正统派一边,另一组站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一边。为了取得合法权利,他们以召开学术讨论会的名义向教务处作了请示报告,得到教务主任黄沧溪的同意,并用同样的办法取得了国民党派到聊师监视学生活动的冯训育员(外号冯狗子)的认可。这样,在合法的形式下,狠狠揭露了国民党及其黑暗政府的反动阶级本质,宣传了无产阶级革命真理,使国民党正统派遭到惨败?在全校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后学校当局虽知事情严重,但由于事先批准,却不敢追查,真是有苦难言。 1935年冬,“一二·九”运动发生。为响应北平学生运动,中心支部发动全校师生游行示威,并计划组织“赴京请愿团”。校方闻讯,惊慌万状,命令不准在校内集会;聊城国民党党部也派军警阻挠。钱杰东此时已发现患有肺病,但他不顾疾病的痛苦,终日活动在群众当中,领导学生同学校当局和国民党顽固分子进行斗争,同学们称他为“铁钱”。这次斗争,由于省委从1933年12月至1936年5月未恢复建立,没有得到上级党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因此没能取得赴京请愿的胜利。经过这次斗争失败的教训,使他认识到取得上级党领导的重要性。于是,这年冬天,他和盛北光冒着纷飞的大雪,骑着自行车,顺黄河大堤,经阳谷,过范县,行程300余里,到濮阳古云集一带寻找党的关系。终于在春节后与赵健民取得联系。 1936年春,韩复榘为建立地方武装,扩大势力,在济宁建起乡忖建设训练处,命令全省12处师范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接受1年训练。钱杰东等共产党员根据省委的指示在乡建训练处建立了党支部。张元修任支部书记,盛北光任组织委员,钱杰东任宣传委员。支部建立后,领导学员同居民党乡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赶走了留学意大利、带中将衔的军事主任。在这些政治斗争中,钱杰东始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2月,钱杰东受训结业,分配到乐陵后,即成为中共乐陵县委宣传委员,参加领导该县党的工作。在半年的时间里,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在知识界建立了党的组织。“七·七”事变后,他根据党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对地方上层人士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乐陵县长同意,在全县各乡师和农村建立了抗日武装。当南犯日军逼近黄河,兵分三路进攻乐陵县时,他和杨绪铭率领第三乡校武装部队和该地区的农民武装,在庆云一带展开阻击战。战斗打得残酷激烈,双方半天一夜相持不下。后来敌人调来大炮轰击,西、北两路敌军又占领了乐陵县城,他所率部队受到三面强敌夹击,撤退时,由于缺乏战斗经验,部队失散。他突出重围,辗转到泰安,找到了省委。 1937年底,日寇突破黄河,侵占济南,沿津浦路长驱南犯,形势异常紧张。根据省委的指示,钱杰东回到家乡泪水县,准备组建抗日武装。 钱杰东到家后,很快和地方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并改名江洪,又投入紧张的抗日救亡活动。 此时,他的肺病已有明显的发展,身体越来越虚弱。父母、妻子都十分担心,劝他在家静养。但他一心想着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他不停地奔波在泗北农村,到处联络进步青年和各阶层人士起来抗日。家里成了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秘密聚会的场所。周蓝田、乔海秋等一批共产党员经常在这里研究工作。 1938年1、2月间,泗水党组织响应省委的号召发动了武装起义,周蓝天、管戈、刘海岩等同志带领队伍参加了省委领导的四支队。钱杰东看到许多党的骨干离开了地方,便向省委请示批准,在曲、泗边缘区建立了中共曲泗工作委员会。钱杰东、乔海秋成为工委主要负责人。为了加强地方党的领导,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工委一面派夏云、武雨琴、夏风到国民党七十五大队(国民党顽固分子秦启荣收缩的地方武装)做争取工作,一面致函四支队二团要求派武装干部帮助工作。四支队二团政委程照轩接信后马上派张林夫、周庆标返回泗水,省委也派红军干部薛云亭和周蓝田到泗水工作。不久,七十五大队一部分人接受了党的领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泗水县独立营,成为泗水我党领导的第一支地方武装力量。 6月中旬,山东省委派孙汉卿来到洒水,在高峪乡东侯家庄外莹地里召开了泗水县党的干部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泗水县委。孙汉卿任县委书记,周蓝田任组织部长,武雨琴任宣传部长,张林夫侄青年部长,夏云任统战部长,乔海秋任二区分区委书记。钱杰东因病重只任县委委员。10月底,孙汉卿调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曲泗宁中心县委,由周蓝田任书记,钱杰东带病接任组织部长。1939年1月,周蓝田调泰山特委工作,钱杰东接任曲泗宁中心县委书记。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他置自己的疾病于不顾,带领县委一班人,奔波于汶河以南、泗河以北、津浦路以东的广大区域,领导着人民群众积极地开展对敌斗争,并为地方党组织建设做出了贡献。在1年时间里,巩固和发展了曲泗泰宁边区根据地,先后组建了9个区委,近百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200余名;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为八路军主力部队输送了数百名战士乡建立了交通联络站,利用东庄“自治会”的公开名义,先后护送了罗荣恒、陈光、朱瑞、徐向前、肖华等首长过往铁路线;为一一五师挺进鲁中、鲁南、滨海做了大量的侦察、警戒、带路、掩护等工作,还掩护一批伤员在地方养伤,为主力部队输送大批物资和传递信件。 12月,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曲泗宁中心县委撤销,钱杰东调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组织部任干部科科长。1940年2月,调任第一区党委三地委组织部部长;6月,鲁南区党委成立,钱杰东又调鲁南区党委组织部任组织科科长。1941年4月,他在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期间,终因积劳过度病逝在宫南县换头沟村.年仅29岁。 |
〖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