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栏目>党史宣传>党史人物
英名昭青史
信息发布时间:2017-12-14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英名昭青史

           ——彭建华传略

                 刘玉平

(一)

彭建华,1910年出生在邹县张家村一个中农家庭。8岁入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邢村高等小学堂。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人正直,急公好义;性情乐观,善于言谈。师友们都尊重他,赞扬他。高小毕业后,考入明德中学。1927年初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向当地群众宣传新思想。同年冬,在邹县农协的领导下,他和小学时期的同学孙玉贞等人,建立了平阳寺农协分会,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运动。

同张家村毗邻的孙村有个地主叫孙清源,残酷剥削农民,欺压百姓,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敢怨而不敢言。农协分会成立以后,彭建华提出要首先斗争孙清源。他和农协会员们一起,召集张家村和孙村的贫苦农民一、二百人,在这两村之间的关帝庙前摆上桌子,挂起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召开了斗争孙清源大会。他摆事实讲道理,义正词严,博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群众诉了苦,迫使孙清源退赔了农民的损失。他们又斗争了杨崇瀛,并罚了他的粮和款。分发给群众。这些行动,破天荒地动了“太岁”头上的土,在小村庄来说,真算是个惊天动地的壮举。从此,贫苦的人们团结起来了,农协会不断壮大,打土豪劣绅的热潮日益高涨,远近大大小小的土豪劣绅闻风丧胆。

1930年9彭建华考入聊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他一边学习功课,一边和进步同学秘密阅读马列著作,宣传革命道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蒋介石却实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聊城省立三师的爱国师生和全国各地一样奋起反抗。彭建华和进步同学一起,丢下课本走上街头,发表抗日演讲。同时,还鼓动同学们向学校当局提出抗日要求。校方拒绝后,他们又和各地学校联系,准备组织学生代表团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由于计划不周,又被人告密,遂未成功。1932年暑假,建华被学校以“激进”的罪名勒令退学。

彭建华怀着满腔怒火又回到家乡。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整个邹西天低云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彭建华不思饮食,终日长吁短叹,忧心忡忡。他母亲是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的人,颇有见识。她知道儿子为国家民族担忧的心情,就鼓励建华说“男儿就要有男儿的志气,光在家里愁有什么用?要像梁山泊好汉那样,打出去嘛!我也不图你在家侍候,先保国后尽孝,没有国家,哪有民家!”母亲为支持彭建华抗日,她卖了几亩地,托人买了1把大刀、1支长枪。彭建华有了刀枪,爱不释手。夜晚,星光灿烂,人们酣睡之时,他便操练刀枪,时刻准备杀上抗日救国的战场。

(二)

不久,彭建华到母校邢村高等小学任教,秘密寻找党组织。这时,邹县党的第一个支部已经建立,他找到了党支部成员、城里第二小学教员冯起,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和理想。冯起是他小学时期的同学,比较了解他,除给予热情帮助外,并介绍他到第二小学任教。

彭建华担任算术和历史课教师。一次,他在讲授如何丈量土地时,忽然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嚷嚷起来,说是家里连巴掌大的土地也没有,用不着学这个。彭建华一时有点着急,但他对这些贫苦学生们的心情是很理解的,他不仅没有责备他们,而且还趁机讲起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讲起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国己面临灭亡的危急形势。学生们无不义愤填膺,有的泣不成声。从这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这位新来的老师。

这个学校的教师,创办了一种五天一刊的反日救国的小传单。彭建华也参加了这一工作。他每月20元的薪金,自己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买纸张印传单。每逢一、四、六、九邹县城赶集,他便带领学生们上街散发传单,进行街头讲演,宣传抵制日货。

1932年冬,经冯起介绍,彭建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省委派林平波等到邹县检查党的工作,根据形势需要,协助建立了中共邹县县委,彭建华被选为县委委员,分工农村工作。

在县委的领导下,彭建华积极努力,邹县第二小学的抗日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人民群众为之振奋。但国民党顽固派却视为异端,必欲扼杀而后快。县党部与二小校长马又龙共谍,借放寒假之机,将彭建华辞退。为保全组织,顾全大局,他毅然离开二小。春节后,他又遵照县委指示,到城东山区颜母庄小学任校长,肩负起开辟农村工作的重任。

1933年2月,军阀韩复榘在全省范国内逮捕、屠杀共产党人,省委被破坏。山东国民党清共委员会的特务于3月间窜到邹县,逮捕了县委书记岳春霆,县委也惨遭破坏。彭建华数次找党员同志联系,因白色巩怖严重均未成功。正在苦闷之际,冯起突然来到颜母小学。二人相见,分外亲切。为度过难关,彭建华遂以新聘教师为名让冯起住下来。他们一边教书,一边探听省委的下落。时间过去了1个月、2个月,仍得不到省委的音讯。更不幸的是,由于冯起的到来,又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他们分别于暑假前后辞去校长、教师的职务,返回邹西。

(三)

彭建华到县城北门里铭新书店当上了店员,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全县仅有20多个党员,由于县委被破坏,国民党搜查得紧,党员全部实行单线联系。11月的一天,彭建华和冯起再也憋不住了,便由邹县去曲阜,试图通过曲阜省立二师找到省委。半路上,天气骤变,纷纷扬扬的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他俩冒着严寒奔波,天黑时分,终于到达目的地。夜幕笼罩下的曲阜城,店门全闭,万户萧疏,全城僵死般的阴冷。彭建华和冯起到二师去找一位学生党员投宿。由于形势吃紧,校方禁条甚严,那位学生不敢留宿,就把他仅有的1条印花棉被抱出来,共同到孔府东邻老百姓的1间车屋里过夜。他们3人和衣裹在1条棉被里,抗击着寒冷的侵袭。寻找党组织的火热心情温暖着他们,谁也没有入捶,一直谈到天亮。

1935年春,彭建华又和冯起等一起把20多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邹县工委,彭建华任工委书记。基于严酷的斗争现实,工委确定了“防止破坏,保存力量,慎重发展组织,多搞一些救亡活动”的方针。按照分工,彭建华到邹西冯庄小学任校长,深入农村,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冯起在县城东门里开办了-处教育用品合作社,秘密组织读书会、救国会,团结进步青年。

邹县工委的建立,使邹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新局面,农民合作社蓬勃兴起,爱国师生的斗争空前高涨,抗日救国运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

1936年冬,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要员、省政府参议长秦启荣,对其老家邹县蓬勃兴起的抗日运动视为异端,既怕又恨,便派其妹妹秦淑贞到邹县积极进行特务活动,并指示当地的几个坏蛋先后打入我革命阵营,刺探我方情报,破坏我党组织。12月初,国民党山东省捕共队秘密窜到邹县,妄图将共产党员网打尽,摧垮邹县工委。工委获得情报后,为保存实力,当即决定工委成员和全体党员立即分散活动。

1937年1月27日(腊月15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刺骨的北风刮着蒺藜般的雪粒,从中午下到晚上,天气格外寒冷。是夜,邹县警察局的暴徒和捕共队的特务一起包围了冯庄小学,彭建华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2月7日(旧历腊月26日),敌人将彭建华秘密押送到济南国民党第三路军军法处。

(四)

彭建华在连续几次预审中遭到敌人的毒打,但他始终否认法官指责的谋图武装暴动,并大义凛然地指出,宣传抗日救国有理,挽救民族危亡无罪。敌人从他口里得不到任何口供,他却从敌人口中知道其他党员同志的情况,并为他们坚贞不屈的精神所鼓舞。

春节过后,军阀韩复榘亲自开庭审讯。审判庭设在珍珠泉东侧的花厅里。室内坐满了敌人的官员,韩复榘懒洋洋地斜坐在当中的位子上;室外,刀枪林立,杀气腾腾。

开庭后,马弁吆喊助威,检查官宣读起诉书和预审结果,尔后又把从冯起家中搜来的两支长枪亮出来,让韩复榘摸过目。彭建华和其他被捕的同志.对韩复榘残酷镇压革命深为痛恨事早就抱定了宁可献身也不叛党的决心,准备斗争到底。不料,韩复榘沉默了一会之后,随口说道:“送……送反省院。”

按当时的规定,未作最后判决的犯人是要送法院的,而韩复榘这次却信口要送反省院。结果,反省院不收,刑车又把他们送到省高等法院。

敌高等法院设在普利门外,是韩复榘迫害共产党人的场所,是杀人的魔窟。彭建华等被押送到法院后,一个50多岁的检查官装一副伪善公允的面孔.说什么青年人犯罪很可惜,在家安分守己、上孝父母、下积儿孙该有多好。彭建华冲着敌检查官说道:“日本鬼子侵我国士、杀我父老、烧我房屋,老人失去儿女,儿女失去父母,到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什么安分守己!如今的中国到了什么地步,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打鬼子救中国,究竟有什么罪?”

检查官沉思了片刻,说他们还要调查。就每人发给两本书(其中1本叫《波罗密经》),还将写着“共产党犯”的白布条挂在彭建华等胸前,然后送进看守所。

看守所是法院的一处旁跨院,关押着400多名“犯人”。彭建华被作为“要犯”关进西北角一座新建的小楼上4号房。他从被捕那天起,就做了两种准备:一是严守党的机密,保全党组织和同志,不承认任何“犯罪”,为党为革命不惜流血牺牲;二是千方百计地力争早日出狱,重返战斗岗位,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作无谓的牺牲。审押结果,法院始终未查出新的证据,最后竟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将彭建华判了5年徒刑。

(五)

敌人在彭建华等胸前和牢房门口都挂上了“共产党犯”的白牌,目的在于孤立他们,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在普通犯人中有许多人是向往共产党的,平日想见共产党人见不到,一旦见到这些戴着白牌的就非常高兴,总想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去接近。彭建华善言谈,有见识,先和普通犯人点头致意,后再接触对话,进而对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不几天,狱中的难友们就被他吸引住了。更重要的是彭建华还凭着“白牌”找到了自己的同志。大家来自各地,虽然素不相识,但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革命目标。严酷的现实,需要他们坚强团结,领导大家坚持斗争。在监狱中,赵健民、彭建华、冯起等共同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为了广泛团结难友,鼓励大家向敌看守所开展斗争,彭建华时常利用放风和开饭的机会,同其他同志进行秘密联络。由于看守监视严密,面对面的接触容易暴露,只得用书信联系。监狱里没有纸笔,他把牙膏皮卷起来当铅笔,撕下书报的空白边页作信纸,写上要传递的内容,放风时带出去,塞在厕所内预定的地点,作上标记。别的同志根据标记去取,再依次相传,因之,难友们加强了联系,增强了团结,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反“反省”、反迫害、要求改善伙食等多种斗争。这些有组织的斗争,引起看守所的注意,敌人在增加岗哨的同时,又规定“三人以上不准谈话;单个轮流防风;对探监者进行搜查监视”等条款。当时敌人对彭建华等特别注意,加强了看守,看守长也常去秘密窥视,这使他们的活动更加困难。但是,彭建华决心以智慧去战胜敌人。他读过师范,熟悉国语拼音。他和难友们一起,经过反复钻研,终于创造了一种特别密码拼音五位密码,按这种密码,敲打墙壁或其他东西,就可以互相联络。再加以书信联系的办法,看守所400多名难友就可以很快地互通信息。

彭建华虽然身隐囹圄,但他决心把牢狱当成自修的学校,他常说:“我们不但要为今天而活着,更重要的是为明天而奋斗。”

在狱中读书很不容易,一是没有书,二是不让读。为解决书的问题,彭建华了解到难友们被捕时用铺盖卷带进来一些,有邹韬奋、蒋光慈、郭沫若等人的著作,有苏联进步小说《铁流》、《毁灭》等,他背着看守,孜孜不倦地阅读。为了使大家掌握社会动态,他曾出面向看守所提出大家要读书的要求,但被拒绝了。于是,他又和冯起教育争取了一个出身于贫苦农民的看守,常为他们买报纸,提供看守所人员的情况。

当时,看守所有些难友坐够了监狱,提出要去“反省院",错误地认为在“反省院”过一段时间就可获释。彭建华发现后,就及时地对所谓“反省”的阴谋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使难友们恍然醒悟,去掉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在难友们的情绪安定下来以后,赵健民、彭建华等又和其他党员一起号召难友们一起锻炼身体;同时向看守所提出改善伙食、反对人身迫害等。从此,狱中斗争象浪潮一样,一个接一个,从不停息。

(六)

1937年5月初的一天,突然传来了苏州国民党高等法院检查官对沈钧儒为首的“七君子”提出“公诉”的消息,立即激起难友们的极大愤慨,为抗议国民党反动当局并声援“七君子”,彭建华带领难友们唱起了《国际歌》。值班看守跑来制止,难友们根本不理踩,继续大声歌唱。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看守气火了,冲进了一楼。彭建华和二楼的同志大声喊.“狗子,想挨揍你到二楼来!”看守上了二楼,楼的同志又大声喊:“打死他,打死他!”吼声此起彼伏,人们声色俱厉,看守胆颤心惊,顾下顾不了上,顾左顾不了右,在众目睽睽之下,窘态百出,最后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出来。

1937年7月初的一天,济南一昼夜之间两次发生地震。地震后,看守们个个心惊胆怕,无心看守,常常把牢门一锁溜进地道,不但放风不能按时进行,就连开饭时间也不正常了。起初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拍着门窗叫喊,不见有人露面.后来就放开喉咙骂他们,也无人过问。

不几天,彭建华几经周折,花掉2元钱买了1张《济南晚报》,这才知道继地震之后“七七”事变暴发了,日寇大举侵华,彭建华给大家读这一消息时,气得两手发抖,汗珠一颗接一颗地滚落下来。这消息很快由楼上传到楼下,又传到狱内各个号房。难友们个个义愤填膺,有的高呼口号,有的撞击门窗,有的则失声痛哭……不久,又传来了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实行全面抗战的消息。这消息唤醒了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给人民带来勇气和力量。他当即和同志们商量.决定动员全体难友采取联名写信和上诉等形式,要求参加抗战。不料,这合理要求竟被当作耳旁风,不予理睬。于是,彭建华和几个同志秘密商议,决定开展绝食斗争,并发动大家把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捐献给抗日前线的将士。一经发动,难友们纷纷响应,第二天早饭全部绝了食。看守所当局慌了手脚,大小喽啰一起出动,四处搜查,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下午,跑号的送来了面食肉菜,但谁也不肯吃。敌人发火了,不但没有把节省的生活费寄出去,还把赵建民、彭建华等4人关进了另一处牢房,让3个看守轮流监视。敌人的镇压无济于事,难友们掀起了更加强烈的反抗,迫使敌人不得不在1个月后又把他们4入送回原处。这时,狱中党组织决定采取最后措施,动员各号房拧掉窗上的螺丝钉,准备乘日寇飞机夜间轰炸时集体越狱。

“七七”事变后,平津和华北大片领土相继陷于敌手。9月间,日寇侵占德州,沿津浦铁路南下,统治山东多年的国民党军阀韩复榘闻风丧胆。在这危急时刻乡党中央派张经武来到济南。他不畏艰险与韩复榘反复交涉,迫使韩答应释放全部政治犯。于是,看守所放松了监禁,并允许“取保释放”。

10月15日,在省委的指示下,邹县地下党的同志和地方上的人士来济作保,彭建华等一起走出看守所。

(七〕

彭建华等出狱的当天下午,在济南市杆石桥小学附近和省委接上了关系。省委负责同志代表省委向他们表示慰问,并安排他们住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休整。他顾不得休息,又和其他同志一起走上大街,参加了平津学生组织的抗日示威大游行。第四天,他们又去看守所保出了其他同志。不久,狱中的共产党员,除1人病故外,都先后出了狱,奔赴各抗日战场。

旧历11月,彭建华根据省委指示回到家乡。这时日寇己入侵邹县,人民奋起反抗,国民党县长甄光远却携带巨款仓惶逃走;国民党顽军头目秦启荣与刘昭汉之流,也躲进邹东山区;敌机狂轰滥炸,特务到处造谣,制造恐怖,蛊惑人心;一些流寇土匪乘机而起,打着各种旗号向群众要钱要粮,明筹军饷,暗饱私囊,整个邹县大地呈现一片混乱景象。

彭建华把邹县的党员重新组织起来,在大里彦村建立了邹县县委。彭建华任县委书记。根据省委“脱下长衫,拿起枪杆,武装抗日根据地;同时,向人民群众发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全面投入抗战”的号召。他终日奔波,到处讲演。为了筹集购买枪支资金,他说服家庭变卖土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县委以1支匣枪、21把大刀为基础,在南亢阜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鲁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彭建华兼任政委。这支抗日队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很快发展到二三百人,有轻机枪1挺、步枪近百支,还有大刀长矛等武器。不久,这支队伍袭击了驻两下店的日寇,打死1名鬼子和3名汉奸,首战获胜,挫伤了敌人锐气,人民更加振奋,更加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接着,游击队又在各乡组织建立了抗日保家自卫团,抗日力量很快遍布白马河两岸,来势迅猛,声势浩大。

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升起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顽固势力的憎恨,他们妄图扑灭这支抗日的人民武装。秦启荣先派匪徒特务打入我游击队内部进行分裂活动,后来派1连顽军到邹西,勾结匪徒、道会门头子策划血洗南亢阜村。

1938年2月2日夜,数百名顽军包围了南亢阜村,从四面发起进攻。我们驻扎在该村学校的100余名游击队干部战士,因不明敌情,-时攻守难定。混入游击队的匪持乘机煽动暴乱,向我游击队战士们开枪射击。在这危急时刻,他为稳定局面,挺身而出。潜伏的敌特向他开了枪,年仅28岁的彭建华壮烈牺牲。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