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栏目>党史宣传>党史人物
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信息发布时间:2017-12-14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聂峨亭传略

袁守彬 张宪领 姜德才

(一)

聂峨亭,名奉璋,字峨亭,1886年出生于鱼台县王鲁区大聂村的一个新兴经营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清朝末年中末场秀才。后又到山东省立师范讲习所就读,接受了不少新知识,开阔了眼界。他目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忧国忧民之心与日俱增。民国之初,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公开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新文化。带头剪辫子,宣传妇女放足,一时有“聂四秃子”之称。毕业后被当时的鱼台县政府委任为鱼台县教育会会长。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视察教育情况,提出改革方案,积极推行国民教育,创办了鱼台县王鲁区大聂家国民小学校。但是,封建的教育制度根深蒂固,腐朽的官僚根本不容许有丝毫改革。刚毅正直的聂峨亭,愤然辞去教育会长,埋头本村的教育事业。

在办教育的过程中,他摆脱了教育当局的限制,大胆革新,以“民主政治,改革社会”为宗旨,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创新,不为儒家经典及八股文所禁锢;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向农民宣传“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宣传男女平等,破除迷信,公开为穷人打抱不平。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全县进步青年纵谈时务、交流思想的活动场所,培养造就了一批新青年。1936年秋末,在聂峨亭指引下,雇工出身的聂振营到陕甘宁边区参加了工农红军;“七·七”事变后,一批青年师生投身革命,有的后来成为党的优秀骨干。

(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聂峨亭作为地方名流,应邀参加了在济宁召开的抗日后援会成立大会。会后,以大聂家为中心,组织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这时,在县内外执教的-批青年相继返里,聚集在聂峨亭周围,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一些不甘心当亡国奴的热血青年也都望风归同,抗日武装不断扩大,到1937年底,发展到400余人,辖3个中队,以南阳湖边为活动中心。

12月27日,济南沦陷,日军沿津浦铁路南犯。国民党鱼台县县长杨启东预感大势已去,如丧家之犬,弃城携眷逃跑。县内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各界人士紧急推举聂峨亭维持全县局面,稳定了人心,安定了社会秩序。

1938年1月,共产党员马霄鹏、郭耕夫等与聂峨亭联系,共商抗日大计。峨亭愉快地接受党的领导。当时,在党处于秘密活动的情况下,对外借峨亭的威望,号召人民群众抗日。不久,峨亭联合全县名流士绅,在谷亭成立了“鱼台县抗日司令部达1000余人,聂峨亭任司令。设参谋、副宫、政训、秘书、军需、军械、军医等8个处,辖3个大队。党派进政工人员做政治思想工作。军中约法三章,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令如山,秋毫无犯。

5月,日军侵占鱼台县城后继续南犯,敌后形势暂时稳定,国民党反动分子邓子卿、高隆年乘机收拢残匪败兵盘踞县城。7月,我抗日司令部二、三大队进驻县城,邓、高随即发起武装围攻。司令部在王鲁召开紧急会议,根据一致意见,聂峨亭命令二、三大队,在县城东门外处决了这两个罪魁祸首,国民党的反共气焰开始收敛。不久,惯匪刘耀庭在单县技起“七路”(国民党的地方杂牌骂王)招牌,到处招兵买马,抗日司令部原三大队队长郭坤池匪性未改,指挥部投靠其上司刘耀庭。司令部一、二大队进城整编改称“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以下简称“自卫总团),团长聂峨亭,辖3个营。8月2日至3日,聂峨亭以鱼台县军事负责人的身份,参加了在沛县马应召开的丰、沛、鱼3县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是组织3县联军,配合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发起讨伐丰县大汉奸王献臣(浑号王歪鼻子)的战斗。“自卫总团”胜利完成了阻击王匪向鱼台县溃逃的任务,显示了我抗日武装的力量。

1938年7月,刘耀庭为扩大其地盘,买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委任单县大地主朱启森为鱼台县县长。朱上任后,一不谈抗日,二不讲统一战线,极力分裂“自卫总团”武装。他采取收买拉拢、巧立名目、分而治之等手段,从“自卫总团”分裂出来部分武装,成立了“县常备队”。朱凭借这部分“力量”与“自卫总团”抗衡。1939年2月,日军第二次占领鱼台县城后,组织了以汉奸张荫南为首的伪县政府,日伪军视聂峨亭为心腹大患,数次袭击谷亭,不见他的影子,随于大年初三倾城出动,直奔大聂家,打死无辜群众2人,将峨亭家中的财产掠劫一空。峨亭向县委书记郭耕夫提出,将所部报请参加八路军,公开为共产党领导的身份。获准后,聂将部队拉到丰县吴庄,苏鲁豫区党委随即授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后方办事处湖边游击四大队”的番号(以下简称“湖边游击四大队”),任命聂峨亭为大队长,郭耕夫为教导员,辖3个分队,这是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日伪军闻讯后,把峨亭大家庭中的12所院落焚烧一光;接着又把他大哥、三哥抓到县城作为人质。峨亭常以“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言词表明自己的抗日决心,敌人的凶残只能使他更坚定地献身革命。

5月,湖边游击四大队在单县短期整训后,担负保卫中共湖边地委的任务,向鱼台转移。一天拂晓,部队到达鱼台县四区小聂家,得知惯匪唐五德部去谷亭路过此地。峨亭当即命令埋伏截击。一颗手榴弹掷到唐匪脚下,未炸,唐匪调头逃窜,我部追至后庙村,唐匪躲在一座平楼上固守,我随用火攻,风助火势,烟火冲天,唐匪在楼上遂扔下短枪投降,我军旗开得胜,群情振奋。6月底,根据苏鲁豫区党委部署,在南阳举歼灭国民党鱼台县五区区部及其武装。同日,苏鲁豫支队四大队(以下简称“苏支四大队”)在谷亭向国民党鱼台县县长朱启森部发起攻击,俘获朱启森。7月1日,我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李贞乾任县长,同时建立湖边司令部,李贞乾任司令员。辖3个大队,湖边游击四大队被编为一大队,大队长聂峨亭。尔后,在苏支四大队的配合下,打击了土匪武装,平息了杆子会暴动,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其影响扩展到苏鲁豫边区各县。

(三)

1938年8月湖西“肃托”事件中,早期在鱼台县从事革命活动的领导人马霄鹏、郭耕夫以及“七·七”事变后跟随峨亭走向革命道路的本族侄孙聂锦堂、聂承三、聂振凛等人先后惨遭杀戮。他的儿子聂健民也被关押受审。峨亭失去敬仰的党的领导人,失去寸步不离的左右膀臂,痛心疾首,坐卧不安。他坚信他们不会走偏政治方向,断定“肃托”是肃错了好人,便不顾个人的安危去见白子明,当面愤然斥责“你们这样大杀大砍,草菅人命,无疑是破坏抗日……”白子明面对义正词严、威武不屈的形象,无法动怒,难以开脱,只好劝说“你老人家别生气,这是我们党内的事情,请你不要管。”惨杀毫无收敛。好心人劝他“躲开”,留条老命,峨亭坚定地说:“大难当头,我怎能贪生怕死,弃置不顾?”他再次面见白子明,白推故借由,不予见面。峨亭并不甘心,晚上,他愤懑疾书,严词苛责白子明是刽子手。

(四)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聂峨亭矢志不移,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着信心和力量。1940年7月,县党政机关撤到丰、鱼边境后,凭借他的群众基础和较高声望,保持同县内许多爱国志士仁人的联系。通过他的社会影响以及地下党员和社会关系提供的必要条件和安全保障,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其他同志经常出没于县内各地,开展隐蔽斗争,使鱼台县的抗日形势有了新的转机。

1941年3月,峨亭调湖西专署任建设科科长,在开展湖西各县有关业务工作的同时,仍继续帮助鱼台解决实际问题。1942年9月,他同丰、单、汤三县大队夜间突入鱼台北部,包围了驻后李集的伪军,峨亭只身进入据点,说服争取了伪军中队长周常臣及部下50余人反正。次日,他又亲临耿鲍庄伪军确堡,争取周的儿子、伪军小队长周明智及士兵30余人反正。后在单县杨庄召开欢迎大会,军分区将这支反正部队命名为“挺进大队”分在鱼北一带隐蔽活动,配合金济鱼武工队袭扰、打击敌人,建立了南阳湖边游击区。

1942年8月,刘少奇经微山湖交通线到达湖西,峨亭参加了接送工作,少奇曾赠骑骤1头,作为纪念。

1943年5月4日,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李仙洲部大举进犯湖西地区,其部某团团长张钦安系鱼台县仁和村人,时在丰县一带驻防。我党利用鱼台籍人这个“关系”,让聂峨亭去做争取工作。他通过缪慕海、王传恩的疏通,商定在傅小楼与张钦安举行会谈。鱼台县县长吕英、副县长聂峨亭(1943年初任)系我方代表。会谈虽未达成正式协议,但张钦安在丰县一带驻防期间,未曾骚扰过鱼台县境、丰北一带。

1943年初,日伪在鱼台县大挖封锁沟,沿沟设碉堡、布方城(规模较大的军事据点)。时称“三里一调堡,五里一方城”。挖了从县城经谷亭到缪集的封锁沟后,分割了我鱼北、鱼南的联系,鱼南沦为敌占区。为了开展这一地区的工作,8月22日,湖西地委决定,鱼南一、三、七3个区,丰北5个区合建丰鱼县。王光中任县委书记,自英任县长,聂峨亭任副县长,在鱼南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建立了沿苏鲁边河的二三十个村的抗日游击区。并以此为依托,向鱼台县中间地带开展工作。

1944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由山东军区负责组织近万人的兵力,发起微山湖反顽战役,解放了湖东、湖西纵横百余里的大片区域。为适应斗争需要,地委决定,恢复鱼台县建制,赵前任县委书记,聂峨亭任县长,全县设8个区。至此,鱼台县局面逐步稳定。

1945年3月,聂峨亭作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参加了在濮阳县召开的边区参议会议。会议结束时,峨亭被选为赴延安参观学习的代表。行军途中受到敌军袭击,掩护部队和代表被冲散,峨亭联络无着,只身跑回,一路惊吓疲劳,卧床不起,9月,与世长辞,享年59岁。

中共鱼台县委、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数百人在峨亭遗体前默默致哀,鸣咽痛哭。《湖西日报》专页介绍了他的壮丽业绩,被誉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1950年1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鱼台县人民政府追认聂峨亭为革命烈士。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