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史志>文化济宁>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研究
信息发布时间:2020-10-19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第一节 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

 

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是山东省第二届运河文化研讨会在济宁召开前夕,经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严格考察,于2001年8月由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筹备成立的,承担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兼有部门性质的综合性参谋机构,专门从事运河和运河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相关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开发利用运河文化的参谋部,对上对下协调工作的联络部,吸引外地包括国外资金项目的招商部。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是在济宁市民政局注册登记并按民政部颁布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标准”进行严格考核评定为AAAA级的社会团体组织,由中共济宁市委办公室主管,济宁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负责业务指导,是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和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的理事单位。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有47个会员单位,个人会员105名,设办公室、编辑部、专业委员会办公室等3个办事机构,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下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水利科技、航运物流、文物保护、运河旅游和重大课题研究等7个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会刊《运河文化研究》及系列文化丛书。至2010年,共召开会员大会2次。第一届会员大会于2001年8月28日在济宁市委大会议室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第二届会员大会于2008年1月24日在济宁市运河宾馆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一届运河文化研究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被中共济宁市委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市先进社会组织党组织荣誉称号,被济宁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先进社团组织。

 

运河文化研究其他组织与基地一览表

表33-6-1

序号

名称

成立时间

负责人

1

济宁市市中区运河文化促进会

2010年8月21日

王贵耀

2

济宁市青少年运河文化学习实践基地

2009年5月27日

王 娟

3

微山县南阳镇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开发研究基地

2010年5月1日

刘迎水

 

 

 

第二节 运河文化研究

 

重要论著

《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 为1991年5月8―11日于济宁召开的“纪念京杭大运河贯通700周年学术讨论会”精选36篇参会论文的结集。署名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港口航道专业委员会,由济宁市航运局协助编辑,中华书局1993年3月出版,27.3万字。

《济宁运河文化》 济宁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编纂,刘玉平主编,张正岩、高建军副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分京杭运河贯济宁、融南汇北主中枢、运河润养百业兴、河城相依呈异形、千年运河留胜迹、治水名人与总督、南北交汇融民风、艺文等8章30节,文31.8万字,图片67幅,是一部综合性运河文化史书,是对运河文化研究的总结。该书记述了运河山东段的开凿、运河漕运,沿河城镇的繁荣、工商贸易、民风民俗、名胜古迹、各类文艺形式的变迁与运河贯通的关系,尤其重点推介了河道总督等众多水工衙门在济宁的史实,从而提高了济宁在京杭大运河沿河城镇中的地位。

《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一)》 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该书是2001年9月济宁市为举办山东省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专家递交论文的精选,共选论文46篇,35万字。附录有19幅元明清时期的山东段运河图。本书分历史篇、未来篇两部分。历史篇包括济宁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济宁运河之都历史地位的确立;引水济运、京杭运河防务、京杭运河运道经营等问题的考证;运河贯通给济宁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民俗变迁;治水名人研究等。未来篇包括济宁、梁山、微山、鱼台等沿运城镇文化经济带发展的探讨;市内水利、航运、城建、旅游等与运河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行业的发展对策与展望。该书从理论层面解析了运河文化与现代济宁的关系。

《运河文化》 刘玉平、贾传宇、高建军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出版。设6个专题全面介绍济宁运河历史文化,20万字。

《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文集》 孙宝明、程相林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该书是2006年9月16―17日在济宁举办的“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专家学者论文的结集。这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等问题。

《图说济宁运河》 王莉、傅继峰、胡冰编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23万字。共六章,分别解析运河沿革、治水机构、沿岸经贸、城镇崛起、文化交融等内容。本书尤以图文并茂见长,插入运河史、文化风情、运河文物等图片180帧,达到图文互证之效果。书中附有《运河大事记》,使读者能够以年索事,较为方便。

《济宁运河档案史料汇集》一、二、三辑: 济宁市档案局(馆)编辑,于2008―2010年由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局等出版或准印。第一、二辑是清代河道总督200余件奏折原始史料的汇编;第三辑,是济宁境内珍藏的明清9帧运河图汇编。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 济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新闻出版局共同编辑的大型画册,杜庆生主编,高建军等副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1.2万字,图片182幅。设运河之都留风采、古河新生铸辉煌、抢抓机遇展宏图3个版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运河之都”形成和确立过程以及济宁市实施“依河兴市”战略的思路举措和效果。

《中国运河之都》 刘玉平、贾传宇、高建军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19.5万字。该书共分六部分,分析了济宁成为运河之都的主客观条件、内涵;介绍济宁段运河工程的科技含量及治河名人;从商贸物流繁荣、手工业发展着手,提出了明清之际在济宁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萌芽由于生命微弱,被鸦片战争造成的殖民经济所淹没;介绍本地的民风、民俗、名胜古迹;还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再造运河之都辉煌提出良策。

《运河名镇—南阳》 刘迎水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12.3万字。系统介绍南阳镇源远历史和人文景观。包括:溯源千年之镇、明清商贸繁荣之镇、红色经典之镇、江北独特水乡之镇、民风淳朴之镇、永葆古镇风华等。

《运河之都文史大观》 济宁市市中区政协编辑,由济宁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6月准印,45万字。是2006年由国家工商总局将济宁注册为“中国运河之都”之后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包括中国运河之都的形成、政区与政权、民间故事与传说、文化荟萃、名胜古迹、都市追踪、运河与济宁商贸、名人、民俗、宗教、回族等11部分,是运河名城济宁的历史文化小百科。

《图说老济宁》 张培安编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分为考证溯源、老城影像、老街漫步、地名风情、地名文艺、民俗百业、会馆园林7个章目,考证展示了济宁各类地名与大运河的渊源关系、济宁城区旧时的街巷风貌及济宁市的历史沿革和济宁城的变迁,诠释了老济宁的根与源、基因和年轮、灵性与魂魄、个性与嬗变。

《孔孟之乡地名寻根》 张培安编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以全市地名为主线,以图说的方式展示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的地名文化成果,从不同视角,管窥老济宁的文脉流传、市井生活、街区演变、城市变迁,诠释济宁的根与源、灵性与魂魄、个性与嬗变,是挖掘、抢救、传承、弘扬济宁的地名文化,丰富运河文化,营造特色济宁的一部资料集成,是一部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名城—济宁》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委员会组织编纂,杜庆生策划,刘玉平主编,高建军、王黎明、黄侠副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出版,55万字。系统介绍了济宁作为运河名城的方方面面,内容分为从远古走来的济宁、京杭运河济宁段的开凿与修浚、济宁运河的历史遗迹、济宁崛起为中国“运河之都”、城区名胜与沿河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南汇北的民俗风情、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著名历史人物、存墨千载唱济宁、站在新起点建设新济宁等11章。

《微山岛风物》 刘道斌、殷宪恩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较全面地介绍了微山岛的风土人情、掌故轶事等。14.3万字,32开本,207页。

《济宁运河诗文集萃》 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刘玉平主编,高建军、杜建春副主编,济宁市新闻出版局2001年11月出版。33.6万字。

《微山湖文化系列丛书》 微山湖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辑,2001年8月出版,有《风情渔猎》《人物景物文物》《诗文歌谣》《故事传奇》《战斗故事》5册,50万字。

《运河风云》 长篇纪实历史小说。张自义、杜庆生、张同连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作品以明代永乐年间,汶上农民水利家白英创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历史题材为素材,以写实的手法,曲折的情节,生动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白英治水那段感天动地的历史。

《山东运河民俗》 高建军编著,济南出版社2006年5月版,24万字。该书获2006年度济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分铜帮铁底运粮河、雄舸竞发篷正扬、水陆交冲市井喧、运河的船帮与行帮、生意兴隆通四海、千家网罟鱼成市、美味兼容南北风、随水流转民艺丰、敬神敬圣敬贤达等9部分,从开河挑浚、夫役防护、造船船运、管闸过闸、码头仓储、护漕劫漕、行帮行规、工商百业、逮鱼市鱼、风味名吃、喝酒饮茶、戏曲杂艺、神明祭祀等方面,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山东运河民俗情况。

《老济宁之朱门商家》 高建军编著,济宁市新闻出版局2009年准印。设有重要运河官署、治河名臣达人、著名商业会馆、百年老字号等4辑,32开本87页。

《大运河的传说》 汪林、张骥著,黄河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28.1万字,32开本316页。

《运河记事》 何为刚著。作者20岁参加工作一直与运河打交道,目睹了运河的兴衰变化,见证了运河治理发生的人与事。本书为作者50年山东运河航运工程建设亲身经历的记录。由此书不仅可以窥见身边的黄金水道—大运河的历史沧桑,还可以看到港航人一代一代付出的艰辛。

《微山湖风情录》 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宁分社编,高建军责编,山东友谊书社1987年8月出版。该书分14个板块系统地介绍了运河穿湖而过微山湖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9.9万字,大32开本136页。

《山东自助游济宁卷》 刘宝庭、张自义主编,高建军编审,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5万字。共有《运河之都济宁》《东方圣城曲阜》《孟子故里邹城》《中国荷都微山湖》《水浒故地梁山》5册。

 

研究论文

1991―2010年,全市共发表运河文化研究论文77篇。

 

19912010年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论文一览表

表33-6-2

题目

作者

刊载书报刊名称及刊期

浅谈梁济运河综合开发与利用

常泽仁

于怀吉

《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 中国书店 1993年3月版

明代山东河南的借黄行运——济宁西河及沙颍运道

姚汉源

《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 中国书店 1993年3月版

湖泊和京杭运河

何为刚

《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 中国书店 1993年3月版

微山湖渔民“端鼓戏”艺术探解

张士闪

高建军

《齐鲁艺苑》 1996年第1期

因河立市 以河兴市

张仁敬

《大运河经济带》 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7年10月版

市场经济体制下山东段运河航运迅速崛起

何为刚

《大运河经济带》 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7年10月版

运河夯歌

高建军

《三联报》 1997年12月5日

运河旧貌换新颜 济宁一步一层天

——济宁运河开发治理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济宁市委、济宁市政府

《运河文化(山东)文集》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运河文化的旅游价值

——济宁市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探讨

步长存

《运河文化(山东)文集》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略述儒学对济宁运河文化的影响

陈柳德

《运河文化(山东)文集》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元明清时期山东运河经济带兴衰历史回顾

赵逢昌

《运河文化(山东)文集》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大运河与济宁水利

孙培同

《运河文化(山东)文集》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运河文化与名城济宁

唐伦伟

许庆山

冯 刚

《运河文化(山东)文集》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从济宁看世界的京杭大运河

高建军

《济宁日报》 1998年10月4日

运河民俗的文化特色

高建军

《济宁日报》 1999年8月29日

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高建军

《济宁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确立运河之都地位,造福全市人民群众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11月创刊号

关于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规划设想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11月创刊号

乘势打造大运河

王鸿鹏

《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11月创刊号

大运河民俗的形成及文化蕴义

高建军

何 宽

《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11月创刊号

济宁城区文化娱乐场所发展与变迁

赵玉正

《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11月创刊号

明末震惊朝野的济宁运河截漕案

王学真

《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11月创刊号

清代治运专家张伯行

刘 开

《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11月创刊号

明清间济宁沿运地区儒家传统风尚到运河时尚之裂变

高建军

《齐鲁文史》 2003年第1期

南水北调工程与京杭运河的新生

贾传宇

《运河文化研究》 2003年6月号

布衣水利专家白英

高建军

《运河文化研究》 2003年6月号

湖口双闸今昔变迁

董玉勋

《运河文化研究》 2003年9月号

比学千岛湖 赶超白洋淀

—谈微山县湖滨旅游名城的综合开发

张文科

《运河文化研究》 2003年9月号

微山湖开发利用刍见

许庆山

《运河文化研究》 2003年9月号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济宁城市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济宁市建委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建设济宁运河经济带的措施及对策

赵逢昌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发挥“古都”优势 再创济宁辉煌

—谈济宁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

张正言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京杭运河山东济宁段航运现状及发展前景

济宁市

航运局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济宁运河水产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张 勇

刘习德

刘吉车

简 康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发挥运河文化优势 加快微山经济发展

微山县委

微山县政府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济宁运河文化论纲

刘玉平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发展济宁运河旅游的前景思路及对策

济宁市旅游局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弘扬运河文化 发展微山湖旅游

微山县委研究室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京杭大运河济宁运道开辟与经营的历史回顾

汪孔田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运河文化与济宁工商业的繁荣

冯 刚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

—从元明清三朝派驻济宁司运机构看济宁历史地位

宫衍兴

汪孔田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济宁城市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济宁市建委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续集)》 齐鲁书社 2003年11月版

一个北方城市的南方特征:明清时代济宁的形成与形态

孙竞昊

《运河文化研究》 2004年1月号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的私家园林

高建军

高 飞

《运河文化研究》 2004年1月号

济宁城的变迁

冯 刚

《运河文化研究》 2004年1月号

棋布于运河之滨的济宁私家园林

高建军

高 飞

《济宁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

运河之都交响曲

高建军

《山东画报》 2004年第3期

微山湖渔俗

高建军

《运河文化研究》 2004年11月号

抢占新运河文化时代的发展先机

杜庆生

张天贞

《运河文化研究》2004年11月号

玉堂酱园史话

刘玉平

《运河文化研究》 2005年5月号

从治运论治水

何为刚

商广宇

《运河文化研究》 2005年5月号

京剧名家与济宁

马秉新

《运河文化研究》 2005年11月号

加强“四带”建设 造福济宁人民

程鹏雷

《运河文化研究》 2006年3月号

一河两分城的夏镇

高建军

《运河文化研究》 2006年3月号

运河航船上的特殊习俗

高建军

《运河文化研究》 2006年3月号

立足保护开发 积极申报世遗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6年6月号

济宁竹竿巷与竹器业

高建军

《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2月号

为有源头活水来—运河历史及运河文脉追踪

杜庆生

《济宁日报·文化周末》 2007年6月8日

大运河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张自义

《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10月号

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 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

—济宁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与展望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10月号

独具特色济宁运河文化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10月号

打造文化品牌 建设文化名市

孙守刚

《求是》 2007年第18期/《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10月号

古运河上管闸与过闸

高建军

《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11月号

唱响运河之都 加快运河旅游发展

冯 刚

《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11月号

关于济宁城区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7年12月号

济宁的河、水、船、桥

许庆山

《运河文化研究》 2008年5月号

散论运河文化与济宁城市建设

赵玉正

《运河文化研究》 2008年11月号

济宁城区古运河桥梁设计应注重“运河之都”境界与象征意义

高 飞

黄建南

《运河文化研究》 2008年11月号

再为搞好中心城市建设献几策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9年1月号

运河文化与济宁商业街的发展

韦 鲁

《运河文化研究》 2009年6月号

济宁运河文化漫谈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9年6月号

运河及运河文化的特点

张自义

《运河文化研究》 2009年10月号

千年运河正气歌

杜庆生

《运河文化研究》 2009年10月号、2010年1月号

清末济宁阻滞边缘化的现代转型

孙竞昊

《运河文化研究》 2010年8月号

“尘世蓬瀛”济宁荩园小考

王建波

《运河文化研究》 2010年8月号

京杭大运河对济宁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

谭 彤

《运河文化研究》 2010年8月号

乘舟运河行 体味渔家风

——京杭大运河全线民俗文化考察随笔

高建军

《运河文化研究》 2010年8月号

 

 

第三节 开发利用

 

资政服务

城市品牌建设 济宁在运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20世纪90年代初,济宁市开始这方面的研究。2000年10月出版的由市政协副主席张自义主持编纂的《济宁运河文化》,对中国运河之都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2001年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多方面考察、论证和推介。2001年8月,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杜庆生、高建军主编的《中国运河之都—济宁》由山东画报社出版发行;9月,在济宁举办的山东省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对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宫衍兴、汪孔田提报的“济宁—中国运河之都”这一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论证,得到一致认可。2006年6月,经过进一步完善,“运河之都”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9月,由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协助筹办的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成功举办,确立了济宁作为“中国运河之都”的地位。此后,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杜庆生又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议报告。2012年6月,经过进一步完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被确定为济宁市的城市品牌。

城市发展布局确定 2006年,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杜庆生就拓展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的“以梁济运河和城区的古运河等几条河流为支脉,向西跨过梁济运河,向南联接小北湖,跨河抱湖,展开城市布局”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经进一步论证,完善形成济宁市“东拓(向东拓展东城区)西跨(向西跨过梁济运河)南联(向南连接小北湖)北延(向北延伸开发城北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设出现了迅速扩张提档的新局面,城区建成面积由2005年的52.36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88.9平方公里。

“引水入城”工程实施 为尽快实现城区几条河道水活流清,2001年,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杜庆生提出“利用济宁北部水源丰富且地形北高南低的有利条件,实施引水入城”的建议,得到市政府领导重视。2007年6月,济宁市启动引水入城工程。2008年2―4月,完成全部工程建设。至2015年,又相继完成引汶补源入济琵琶山引水闸改建、南跃进沟提水泵站建设等工程。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保护修复 2001年9月,山东省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在济宁举办,会议呼吁把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纳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会后,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杜庆生起草《关于请求将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的报告》,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争取。2010年,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国家和省文物部门拨款近2亿元进行修复;2014年6月,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部院署(俗称总督衙门)保护修复 2001年,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杜庆生提出“抓紧修复‘中国运河之都’标志性建筑—河道总督部院署”的建议,引起上级业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02年起,济宁市有关部门对衙门旧址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2004年,请山东省曲阜市古建工程公司制作河道总督部院署修复模型,市文物部门进行遗址发掘前期工作。2013年8月,市文物部门对衙门选址进行前期发掘工作。2017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尽快对河道总督部院署进行全面修复。2018年,该项目列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重点工程。

古南池公园建设 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市运河文化研究会领导和专家先后6次参加古南池公园规划论证会,提出的“景区重建应尊重历史、把名称定为‘古南池’,表现内容应以杜甫文化为主线,运河文化、李杜文化、佛教文化三种文化并存,在景观设置上应遵循‘以水为魂’‘依水设景、移步易景’的理念,周边环境应与园林格调相协调”等建议,得到规划部门重视,并全部融入规划建设之中。建成后的古南池公园,成为济宁“江北苏州”水乡风貌的集中体现地,生态型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志区。

《运河文化研究》编辑出版 《运河文化研究》是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刊, 2002年11月创刊,由中共济宁市委办公室主管,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主办。刊号为济连内资007号。主编杜庆生,执行主编高建军。办刊宗旨为:资政参谋,百姓园地,招商平台,联谊桥梁。至2010年底,共出刊29期。

 

建言献策

2001―2010年,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建言献策16次。

 

20012010年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建言献策一览表

表33-6-3

序号

时间

主要内容

撰稿人或发言人

1

2001年9月至11月

呈报省委省政府《关于请求将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的报告》,得到主要领导批示。

张自义

杜庆生

孙培同

2

2006年3月17日

呈报省委省政府《关于将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的建议》,得到主要领导批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保护修复工作取得进展。

杜庆生

3

2006年5月

就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通过国家信访局,致函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很快收到复函,肯定南旺遗址重要性,建议保护。

杜庆生

4

2006年5月

向市委、市政府报送《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工作情况汇报》,就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提出建议,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形成三大决策,即:“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战略定位;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大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形成城水相依、双河抱湖、河湖一体、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

杜庆生

5

2006年5月

在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座谈会上就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提出建议,“从我做起是基础,全河贯通是关键,首要任务是保护”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

杜庆生

6

2006年6月6日

就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问题,向全国政协报送专题报告,引起重视。

杜庆生

7

2006年6月14日

向市委报送《关于将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的建议》,主要领导作出批示。

杜庆生

8

2006年6月28日

就争取提前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和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专题报告。主要领导作出批示。

杜庆生

9

2006年9月13日

提交运河之都高层论坛的论文《环境铸就的丰碑 历史写成的事实——论济宁作为中国运河之都的形成和确立》得到主要领导批示。宣传部门加大对“运河之都”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杜庆生

高建军

10

2007年2月25日

在党代会报告起草座谈会上,就运河综合保护开发问题提出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战略定位,“西跨、东拓、南联、北延”的城市布局框架,及加大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形成城水相依、双河抱湖、河湖一体、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的工作目标等建议进入市委决策,纳入党代会报告。

杜庆生

11

2007年3月14日

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的《关于从保护地域品牌入手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的建议》得到主要领导批示。

杜庆生

12

2007年7月2日

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的《关于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使城区河流由死水变活水的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

杜庆生

13

2007年7月5日

撰写的专题讨论文章《做活运河文章 造福济宁人民》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刊载市委《参阅件》,在《济宁日报》刊发。

杜庆生

14

2007年6月30日

向市委报送的《充分发挥人文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济宁市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与展望》得到主要领导批示。

杜庆生

15

2007年8月16日

向市委主要领导报送的《关于济宁城区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提出理顺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和城区城市建设的工作思路、规划开发两路并进等建议,得到批示。

杜庆生

16

20082009年

连续两年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关于举办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高层论证会的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

杜庆生

 

 

 

第四节 重要活动

 

举(承)办活动

2001年9月4―7日,山东省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在济宁召开。来自本省和北京、江苏、浙江等沿运河省市的有关学者、专家和领导219人出席会议,提交论文120篇,大会研讨发言47人次。济宁市提交论文16篇。会议对济宁作为“中国运河之都”的地位形成共识。

2004年9月2―5日,第二届2004中国(济宁)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举办。此次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由山东省文化厅、济宁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主题为“相聚孔孟之乡、传承运河文明”,除举办以“运河文化与文化产业”为主题的运河沿线城市市(区)长论坛外,还开展以“运河风情”为特色的民间艺术博览会、“情系运河”摄影艺术展、运河沿线戏剧精品展、运河美食展、武术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并进行相关的文化旅游经贸方面的洽谈活动,推动“京杭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的建设。与会的沿运河18个城市代表达成联合申遗的共识。

2006年9月16―17日,由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与中共济宁市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举办。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市领导、专家与会,会上发表了《“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宣言》。

2007年9月10日,《南阳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中期成果论证会在微山县举行。由旅游、建筑景观设计、运河文化研究、民俗研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论证委员会对规划中期成果进行了论证。

2008年6月,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以“京杭运河与水文化”为主题的水利科技专业委员会会议,对城市水系规划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形成的会议纪要被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2010年7月,由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济宁市餐饮协会联合主办,湖上人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济宁)大运河渔家文化节举办。活动主题为“鱼欢人乐、体验生态、传承文明、共享和谐”,活动包括:运河渔家文化论坛、运河渔家文化摄影展、传统渔具渔法展览展演、民间文艺演出、“保护绿色生态家园,弘扬运河渔家文化”万人签名、千人共享运河宴等。

 

交流互鉴

1997―2010年,济宁市与市外单位或个人开展运河文化交流28次。

 

19972010年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交流互鉴一览表

表33-6-4

序号

时间

活动详情

1

1997年5月

济宁市5位代表参加在聊城召开的山东省第一次运河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6篇。

2

2000年,2002年,2003年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太研究所孙竞昊教授先后3次到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为其完成“济宁——一个南方风格的北方城市”等研究课题提供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

3

2002年5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水利专家、中央电视台记者陪同德国国家电视台资深记者、世界运河专家伯瑞格,中德友好基金会施林(女),对京杭运河济宁段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为期4天考察。之后,水利部专家对保护、开发、利用好济宁运河文化向国家有关部委作了汇报;中央电视台制作济宁运河文化专题片在黄金频道播出,同时向国务院报送内参专题片;德国国家电视台播出反映济宁运河两岸风土人情的专题片。

4

2003年3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专家陪同日本中日关系研究所学者考察组,参与对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考察。

5

2003年7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组织济宁市运河文化专家、学者接受中央电视台海外专题部《走遍中国》栏目记者和新华社记者采访。

6

2003年1011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北起北京通州,南到浙江杭州,历时20天,对京杭大运河沿线10个主要城市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

7

20042005年

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大运河文化遗产廊道及生态环境考察组,分三批到济宁考察,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专家陪同考察并介绍情况。

8

2004年8月

由济宁日报社、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香港大厦协办的《运河行》采访报道活动举办。

9

2006年5月2224日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市政协派出5位代表,参加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

10

2006年9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派员参加在北京通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并作专题发言。

11

2006年912月

嘉兴电视台到济宁拍摄大型系列专题片《我们的大运河》,共300篇,在济宁拍摄6篇,采访了市运河文化研究会部分专家。

12

20062009年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历史学系助教、在读博士林敬智先后5次到济宁考察运河区域的艺术和信仰民俗。

13

2007年3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接待人民画报社、山东画报社和北京晨报社媒体记者,介绍情况并陪同参观古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

14

2007年5月1214日

香港中文大学张瑞威、卜永坚教授到济宁,就明清运河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考察。

15

2007年5月2224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锋、国家水利部水利研究所所长谭徐明教授一行30多位文物、水利专家,到济宁市考察大运河有关情况。

16

2007年7月14日

国家文物总局领导到市运河文化研究会考察。

17

2007年8月2024日

济宁市代表团一行9人赴枣庄市参加山东省第三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并作题为《充分发挥人文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济宁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与展望》的发言。

18

2008年3月

由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江苏淮安日报社总编辑赵云率领的考察团一行6人,对济宁市运河保护开发情况进行考察。

19

2008年月5月2022日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接待到济宁考察运河及山东民俗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历史系的James A.Flath教授。

20

2008年9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一行3人参加第二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专家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21

2009年9月

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电视中心和中国台湾庚云国际传播事业有限公司合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协作的大型历史人文旅行纪录片《京杭运河·两岸行》摄制组到济宁拍摄8天,采访了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部分专家。该纪录片于2010年10月28日在香港卫视首播,共18集,每集48分钟。济宁为第13集《孔孟故里仰高峰》。

22

2009年11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一行2人参加在淮北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和运河城市论坛等活动。

23

2010年5月19日至7月6日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考察组一行4人,开展京杭大运河全线民俗文化考察。采访运河船运船长、水手、货主,湖区渔民、匠人,水上商贩,鱼味餐馆老板,大学教授,风俗画家,地域文化工作者,僧侣居士及政府官员,电视台、报社记者等300多人次,收集50G的录像、录音、图片等资料。

24

2010年6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一行2人参加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运河城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

25

2010年9月1823日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一行4人,对沿运河的淮安市洪泽县洪泽湖渔家文化博物馆、嘉兴市王江泾镇江南渔俗博物馆、苏州市阳澄湖莲花岛渔业博物馆、苏州市周庄景区蚬江唱晚等5个渔家文化博物馆及嘉兴中秋网船会进行考察。

26

2010年910月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派员参加在武城县举办的德州市首届运河文化研讨会。先后接待枣庄市政协文史委、枣庄市航运局、《大众日报》驻枣庄记者站、枣庄市运河文化促进会联合考察组,洪泽县文化局渔家文化考察组;陪同枣庄市运河文化促进会会长、副会长等一行15人考察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及分水龙王庙遗址等。

27

2010年11月10日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接待首钢集团公司原书记肖平到济宁考察运河文化活动。

28

2010年11月19日

市运河文化研究会驻会人员赴台儿庄学习考察一、二期工程,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运河建设情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