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全面小康志—大事记(1949—1990)》 |
信息发布时间:2021-7-8 | 信息来源: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 |
1949年
12月 据调查,济宁市城区住宅面积61.4万平方米,其中平房占98%,人均居住面积3.69平方米。
1950年
2月15日 中共尼山地委部署全区土改工作。 4月12日―16日 尼山地委、专署召开全区扩大的财政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党保证实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的通知》精神,要求全区党政军民和企业部门全体干部,充分认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中央关于财经工作的指示落到实处。 12月 滕县专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底基本结束。通过土改,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区贫雇农拥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3.44%,人均耕地2.33亩。
1951年
6月15日 湖西区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开学。根据学员文化程度,分设为二、三、四、五4个年级,共9个班,学员387名。修业年限为2年,其课程相当于完全小学的基本课程。 8月 湖西专区防疫队在中央防疫大队第六中队配合下到鱼台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并为鱼台培训农村卫生员、接生员和妇幼保健员。
1952年
春 湖西专区农业互助合作工作迅速发展。湖西地委先后发出《湖西区生产互助合作情况及进一步贯彻合作运动的意见》《关于试办农业社的情况和意见》《关于加强发展与巩固互助组织的意见》等指导互助合作运动的文件,召开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表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地、县委分别举办多次互助合作骨干训练班。到9月,全区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达到275729户,占总农户的45%,常年互助组占互助组总数的37.4%,还成功地试办了8处农业生产合作社。 9月 春季至9月底,湖西专区有275729户农户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占总农户的45%,并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8处。同年夏季,8处合作社和52个互助组的小麦平均亩产194.5斤,超过全区平均亩产111斤的75%。 同月 湖西地区开展扫除文盲运动。至年底,共举办速成识字班5330个,参加学习的学员达15.17万人。
1953年
1月 滕县、湖西两区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 11月 济宁专区贯彻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本年 全区完成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任务。据普查,济宁专区总人口为342.78万人。
1954年
1月20日—30日 地委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5月 济(宁)兖(州)公路铺筑碎石路面,宽5.5米,全长30公里,政府投资30.5亿元(旧币)。此为境内第一条碎石路面公路。 6月3日—10日 地委召开农村互助合作会议。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上年试办的29个发展到524个,互助组发展到6.7万个,参加农户52.26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52.3%。 6月24日 经济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私营企业济宁玉堂酱园实行公私合营。此为济宁市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8月 地委制定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7日、11日,先后制定《1955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1955年至1957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要求1955年至1957年,在现有10人以上的72户私营工业中选择54户,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公私合营改造任务,1955年、1956年、1957年分别扩展公私合营工业11户、22户、21户。 10月16日―22日 地委召开全区手工业工作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召开的全省第一次手工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区手工业工作情况,交流经验,布置下步工作任务。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区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5.34万余户、9.13万余人;组织手工业生产社58个、社员2833人,生产总值198.19万元、同比增长50%以上。
1955年
1月14日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草案)》,境内信用合作事业进入大发展阶段。年底全区建成农村信用合作社1272处,信用部14处。 3月24日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精神,地委印发《贯彻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巩固农业合作社通知的意见》,要求各地均应坚决停止发展新社,集中力量抓好春耕生产和已有社的巩固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新建、扩建的合作社中,部分群众被迫入社的问题;各县、区委要帮助合作社制定社章,适时解决社内的各种问题;培养选拔贫农中农积极分子,配好合作社干部。截至3月底,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4775个,86%的乡有了生产合作社组织。 5月28日 地委下达改造落后乡村计划,要求在1956年底前完成该项工作。8月11日,中共山东省委批转这一计划,认为济宁地委经过试点工作,分析研究落后乡村的情况,订出的改造落后乡村的计划是可行的。9月开始,全区组织千余名干部组成专门工作组,投入改造落后乡村工作。至1956年上半年,全区改造落后乡村工作基本结束,共改造落后乡307个、落后村1323个,新划地主4764户、富农1536户,没收土地6.89万余亩、房子2.27万余间、牲畜5229头、大型农具1.46万余件、粮食175.57万余斤。在落后乡、村中逮捕与管制反革命分子1082名,清除混入党内的坏分子227名。通过改造落后乡村的工作,摧垮了封建残余势力,树立了贫农优势,使乡、村政权和互助合作组织掌握在群众手中,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促进了农业生产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的落后乡村一跃成为先进乡村。但在改造落后乡村工作中也发生了错划成份,错收土地、房屋等偏差。根据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指示,1957年4月和11月,地委先后发出《关于检查纠正改造落后乡工作中错划成份的意见》《关于继续加强检查处理改造落后乡遗留问题的通知》,对在改造落后乡、村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检查纠正。 8月下旬—9月下旬 地委先后两次召开县委书记会议,学习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总结全区农业合作化运动,检查地委在农业合作化指导上的“右倾”保守思想,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会后,引起全区范围的检讨和批评“右倾”错误,各县重新研究制定农业合作化的规划,加快组织初级社的步伐,农业合作化发展步入高潮。至11月19日,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上年年底的2898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6.7%,猛增到1.75万余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47.29%。这一阶段的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偏差。 10月14日 泗水泉林小水电站开工兴建。1956年6月建成,9月30日晚送电。此为山东省第一座小水电站,被誉为“山东省山区水电站建设的一枝花”。 11月3日 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在兖州火车站专列上,听取中共济宁地委书记高逢五、副专员邱天乙关于全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汇报。
1956年
1月6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赠送中国农业机器大会在滋阳县举行,并宣布以这套农业机器在滋阳县建立“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赠送的农业机器全套共200余件。 1月 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毛泽东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收入各地办农业合作社经验介绍文章176篇,其中济宁专区4篇,分别为曲阜县陈家庄农业合作社的《一个在三年内增产67%的农村合作社》《曲阜县第八区保安乡青年团支部建立青年会计学习班的经验》、邹县赵村乡赵村第一农业合作社的《解决自留麦田的收割和集体夏种之间的矛盾》、嘉祥县第十二区《改造一个落后乡的经验》。毛泽东为该书中104篇文章写了按语,其中在对曲阜县陈家庄农业合作社的文章所写按语中称赞:“这是一个办得很好的合作社”。 2月 济宁专区14个县(市)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私营商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全区共清产定股2878户,金额3274528元。 2月23日—3月2日 地委召开由专、县、区、乡干部1751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听取和讨论了地委书记高逢五作的《积极贯彻执行中共山东省第二次代表会议决议,为加速农业合作化、争取五年农业增产计划四年超额完成而斗争》的报告。 5月26日 济宁地区第一个机械排灌示范工程——陈湾排灌站在金乡县王鲁区建成。该排灌站装机7台、396马力,控制排灌面积3.37万亩。 6月14日—19日 山东省首次使用飞机治蝗。两架AH—2型飞机在金乡、嘉祥县上空喷撒2.5%“六六六”药粉,作业4天,飞行97架次,防治夏蝗138026亩。 10月16日 地委下发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领导和组织建设的指示》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领会文件精神,联系实际,解决重视粮食、忽视多种经营;生产计划脱离实际,要求过高过死;劳动组织不合理,效率不高;对社员利益照顾不够,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不顾具体条件,片面追求办大事等问题,巩固合作化的成果,发展农业生产。 10月 全区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据6月底统计,全区在1955年上半年入合作社(组)农户占总农户56%的基础上,农业合作社发展到9187个,入社农户103.93万户、占总农户的95.54%;其中高级社1601个,入社农户54.02万户、占总农户的49.66%。 11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全区扫盲工作掀起高潮。据10月底统计,全区共组织1.58万多名民办教师、10.57万多名扫盲队员,深入乡村开展扫盲工作。全区入学人数最多时达88万余人,占文盲人数的44.7%,坚持常年学习的达47万余人,扫盲毕业的5万余人。本月10日,地委、专署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快扫盲的步伐,在3年内扫除乡以上干部中的文盲,5年内基本扫除职工文盲,6年内基本扫除市民文盲,7年内基本扫除农民文盲。
1957年
4月19日 地委印发《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一、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在农业社中,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均应建立社支部;在城市中,党的基层组织应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担当起各项具体任务。二、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纠正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现象。三、在年度内对所有党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党章学习教育。四、认真做好预备党员的考察转正工作。五、加强落后支部的整顿工作,促其升级。 7月10日—23日 全区连降大雨,平均降雨700毫米以上,河道多处决口,为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津浦铁路以西济宁、嘉祥、金乡、微山等地纵横百余里受灾最重。全区被淹耕地共836.62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60%;受灾人口达281941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2.8%;死亡355人、伤1440人,进水或被水围困的村庄4171个,倒塌房屋107.54万间,牲畜死亡4859头。水灾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急调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2000余人赶赴灾区;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谭启龙、赵健民赴灾区视察;济宁地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在抢险第一线现场指挥,地直机关共抽调了600余人深入灾区,并成立生产救灾、灾民安置、物资供应、交通运输4个办公室,调集本区木船1376只进行救灾。至8月10日,抢救被水围困群众21万人。地、县在组织灾区生产自救的同时,先后发放救济款1544万元,各项贷款和平付定金1832万元,救济粮5.08亿斤。地直机关开展捐献活动,共捐款8196.38元、衣服4594件、干草13036斤、粮食l万余斤。灾区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生产、生活秩序稳定。灾民中有17.9万人分别被安置在邹县、滕县、峄县、滋阳、泗水、曲阜县和聊城、惠民、昌潍、泰安4个专区。 冬 全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灾之后,为尽快恢复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至1958年春,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劳力达130余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扩大灌溉面积394.07万亩,除治涝洼356.98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97平方公里。共挖土4.77亿余方,连同输水工程,共计5.17亿方。
1958年
5月―9月 5月30至6月1日,地委召开县(市)委第一书记会议,学习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会后,全区开展了宣传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活动。至6月下旬,全区组织了3.69万人的宣传人员,利用报纸、广播、幻灯、曲艺、标语、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随即“大跃进”运动在全区开展。在农业方面,农村劳动实行生产军事化、生活集体化;生产中任意改变耕种方式,深翻土地达1~2米,每亩下种150~200斤;产量浮夸虚报,竞相放出“高产卫星”,先是报出亩产几千斤,后竟报出亩产几万斤,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而在全区迅速展开,至9月中旬,全区5179个农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起113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116.59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9.1%。在工业方面,地委按照中央北戴河会议确定的工业以钢为纲的方针和省委的要求,组织全区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区共有百万名劳力参加“炼钢”,机关、学校的干部、师生员工及农村的老人、儿童均作动员参加“炼钢”,一时间,全区各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坩锅、猪嘴炉、小土炉、闷窑建得到处都是,至9月底,全区建有“炼铁炉”6000余座。运动中,群众的一些铁制生活器具也被收缴用于“炼钢”。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系统也开展“大跃进”运动。这一运动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严重破坏了全区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6月27日 地委下达《关于1959年小麦大跃进计划(草案)》。总口号是:“种麦千万亩,产量翻两番”;具体口号是:“翻地一尺深,底肥三万斤,下种二十五,病虫彻底除,普浇三、五遍,亩产五(百)八(百)千(斤)。” 6月30日 位于南四湖中部昭阳湖最窄处的大型水利设施——南四湖二级坝枢纽工程的首批工程开工。该批工程主要包括建造拦湖坝、红旗一闸、滚水坝,有5.6万名民工施工,于1960年10月完成,共完成土石方396.6万立方米,工日458.9万个,投资1314.4万元。1967年3月至8月,兴建红旗二闸,完成土石方366.55万立方米、工日41.5万个,投资165.5万元。1970年11月至1971年8月兴建红旗三闸,完成土石方621万立方米,工日69.2万个,投资522.9万元。1972年4月至1975年3月,建成红旗四闸,完成土石方55.53万立方米,工日165.74万个,投资1228.41万元。后又进行一些改建等小型工程。1958—1988年,二级坝枢纽工程共用工日879.1万个,钢材4067吨,水泥5.5万吨,国家投资4094万元。该工程的建成,对蓄水灌溉和工业用水、发展航运、防洪除涝、发展渔业生产以及沟通湖东西两岸交通等具有综合效益。 6月 津浦铁路兖(州)济(宁)支线修复工程开工。10月1日,中断运输14年之久的该铁路修复竣工,正式通车。 8月9日 凌晨,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在河南视察后到达兖州火车站,在专列上接见了地委书记高逢五、地委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及滋阳县委第一书记、滋阳县城关镇长安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泗庄区中匈友谊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8月 南四湖湖西大堤修筑工程和韩庄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前一工程于1959年完工,修筑了南起蔺家坝、北至石佛村全长130公里、堤顶宽4米的沿湖大堤,同时还疏挖了南起二级坝、北至梁济运河河口长68公里、底宽45米的湖内坝运河河道。该工程动用民工共12.51万人。后一工程由韩庄运河节制闸、伊家河节制闸和船闸组成,至1959年上半年,国家投资2460万元,动用民工52.66万人。1960年9月,韩庄节制闸建成17孔,1977年3月至1980年4月又扩建了14孔,闸长435.6米,设计流量为每秒2050立方米。该闸为南四湖流域3.17万平方公里排水总出口。 9月1日 地委召开全区电话会议,地委副书记杜牧传达了《地委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会后全区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至中旬,全区将原有517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113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116.59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9.1%以上。 11月28日 尼山水库开工建设。1966年9月主体工程竣工。该库位于曲阜尼山乡泗河支流小沂河上游,总库容1.186亿立方米,为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国家为该工程投资1068.76万元。
1959年
3月21日 由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谭启龙主持,地委召开书记处会议,学习贯彻中央郑州会议精神,纠正公社化后出现的“一平二调”和“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等问题,整顿人民公社。为开展好这些方面的工作,23日—25日,各县先后召开了五级(县、社、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议,全区10.86万名生产队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 春 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使上年粮食收打粗糙,加之办集体食堂、“大炼钢铁”的浪费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全区自去冬发生粮荒。这期间,全区外出逃荒14万余人(不含菏泽地区,下同),62万人患水肿病,非正常死亡2756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谭震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谭启龙,省委书记处书记裴孟飞等领导先后到济宁专区视察灾情,领导救灾工作。中央和省调拨了大批粮食救济群众,扶持生产,并派来医疗队救治病人。济宁地委、专署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动员外流人员返乡,先后发放生活贷款169.2万元、救济款530万元、贫困扶持款428.4万元,预购定金274.8万元,并在机关实行口粮分等定量的方式,节省粮食。4月7日,地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解决粮荒问题,安排夏季生产。谭启龙在会上讲话,指出造成这次粮荒的主要原因是在所有制问题上严重侵犯了大量的个人生产和生活资料,“共产风”严重泛滥,干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粮食浪费严重等。并对做好当前和夏季生产的工作提出意见。夏收后,全区粮荒缓解。 7月1日 济宁发电厂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建成投入运营。 10月4日 西苇水库开工建设。1960年6月底基本竣工。该水库位于邹县城东6公里的白马河支流大沙河中段,库容1.07亿立方,控制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 10月30日 京杭运河济宁段疏浚工程开工。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施工。第一阶段于1960年6月2日竣工,开挖了自龙拱河北至黄河南岸87.75公里的河道。第二阶段为1962年冬至1963年春施工,疏浚了长沟至流长河口36公里的河槽。第三阶段,为1966年冬至1967年春施工,按六级航道标准治理了运河梁山至济宁段。三个阶段的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858.5万立方米,工日1627.45万个,投资3464万元。 10月—12月 全区较大规模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共出动劳力119万人,完成土石方1.67亿立方米,建成小型水库69座、排灌站10座、小型拦河坝98座、塘坝264座,筑渠388万米,扩大灌溉面积117万亩,扩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 本年 鱼台县谷亭公社试种水稻成功,受到国务院嘉奖。
1960年
5月6日 境内首次成功实行人工降雨,汶上、济宁、曲阜等9县普遍降雨,雨量达3.6~5.8毫米。8日,全区实行人工降雨,雨量达11.2~20.4毫米。 5月8日 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在兖州城西北辛北庄村动工兴建,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该项目1961年停建,1969年底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扩建会战工程,1976年12月通过基建验收。 5月21日 地委下达《关于积极办好农村公共食堂的指示》。《指示》根据中央的批示、贵州省的做法,针对本区农村公共食堂发展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没有办起食堂、已经办起的有的办得不好的实际提出意见。 9月25日 地委向中共山东省委作专题报告,总结“大跃进”以来主要教训,检查“浮夸风”“命令风”“共产风”给全区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纠正存在的问题、搞好今后工作的意见。 10月 全区地、县、社三级机关抽调1.19万名干部到农村开展工作,其中1.12万人分布在113个公社、2870个生产大队(占全区总数的84%)、实行与群众“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工作当“三员(指挥员、战斗员、宣传员)”,组织群众发展生产,节约备荒。 本年 济宁市第一条35千伏送电线路和110千伏线路建成投运。
1961年
8月下旬 地委调整精简国家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的计划,由原计划减少9.1万人增加到减少13.9万人,比原计划增加52.75%。至10月20日,全区共精简国家职工、压缩非农业人口14.3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精简任务。 11月―12月 11月上旬,地委和各县(市)委组织干部深入社、队进行大包干试点。至12月上旬,全区共在161个生产大队展开试点。
1962年
春 春耕前后,全区农村在调整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规模的同时,均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核算制度。调整后,全区共有6757个生产大队、33281个生产队,每生产队平均32.8户、133人。 11月―12月 10月11日至11月7日举行的省委全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地委常委对传达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作出具体研究部署。12月13日,地委召开地、县、社、部分生产大队干部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用半月的时间,进一步传达贯彻八届十中全会精神,集中研究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问题,安排部署1963年的农业生产。
1963年
3月 济宁专署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区各县(市)和大部分公社相继成立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 4月10日 地委印发《关于在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见》。至6月下旬,社教运动由点到面展开。12月,在地、县、社三级机关干部学习中共中央两个“十条”(《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的基础上,三级机关又抽调3057名干部深入社、队宣传、贯彻两个“十条”,开展“社教”运动。1964年5月,第一批(33个公社)开展社教的部分公社结束社教运动后,又有8个公社开展了社教。10月,曲阜作为全省社教重点县之一,全面开展了社教。中共山东省委抽调1.31万名工作队员,组成“社教”工作团进入曲阜县。其中有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国务院内务部部长曾山、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陈少敏、济宁地委书记朱奇民等地(市)级以上干部60人。曲阜县的社教于1965年5月结束。1965年下半年,全区社教转入“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这次“社教”对于纠正少数干部多占、浪费、强迫命令的不良作风,对于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但在运动中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一些冤假错案,妨碍了整个经济恢复发展的进程。 10月 滨湖地区为改变多年减产失收状况,按照1963年上半年地委提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群众自愿,积极领导”的试种水稻原则所试种的4900余亩水稻,获得平均亩产200公斤的收成。
1964年
2月上旬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的社论,刊登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此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全区开展了长达14年之久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活动。 7月15日 全区开展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结束。此次人口普查自本年4月开始。普查统计全区总人口407.34万人,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100∶103.66。 7月 根据地委、专署的指示和安排部署,全区动员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力下乡回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至12月,全区共组织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力3222人。 10月 试种水稻获丰收。为改变本区滨湖涝洼地区长年减产、失收的状况,在1963年试种水稻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地委决定多点示范,试种水稻面积扩大到12万亩。滨湖地区两年试种水稻获得丰收,使滨湖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也进一步坚定了地委领导在滨湖地区实行稻改的决心。入秋后,地委组织力量到滨湖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勘察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逐队、逐社落实种稻计划。12月11日,地委、专署向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作出《关于滨湖地区1965年稻改工程计划的报告》,拉开了滨湖涝洼地区“稻改”的序幕。
1965年
10月 滨湖地区种植的90万亩水稻丰收,平均亩产达到162.5公斤。其中鱼台县的35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5800万公斤。滨临南阳湖、独山湖西岸地区大面积的种植秋稻,是地委、专署针对这一地区多年因汛期洪涝多发而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并在1963年和1964年的小面积试种取得成功后又组织有关人员在这一地区调查研究、勘探规划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为使90万亩水稻种植成功,地委、专署调整充实“稻改指挥部”,组织稻改区的县委书记等有关人员赴苏州学习,抽调300余名干部到稻区包村指导。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组织15万劳力进行以稻改为中心的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后又精心组织育苗、插秧、稻田管理、收打等生产环节。90万亩水稻种植成功,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其中鱼台县由连续9年的“三靠(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看病靠减免)”县变成余粮县。11月10日,地委、专署下达1966年将水稻面积扩大到130万亩的种植计划。
1967年
2月 中共汶上县县委委员尹秀山、棉办工作人员张广厚赴京出席全国棉花生产经验交流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与会代表时,亲切询问汶上棉花生产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周总理说“你们的植棉经验是组织专业队”,又说“过去山东的棉花在鲁北,现在转到鲁西南了”。
1969年
11月20日 济宁地区化肥厂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000吨。 11月 自1966年下半年始至本月,青岛、烟台、淄博等沿海地区先后迁进济宁地区11个企业,其中,纺织行业5个,机械行业4个,化工行业1个,电子行业1个,共迁入职工4300人。
1970年
2月 设计年产万台拖拉机的山东拖拉机厂建设工程在兖州破土动工,于1976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正式投产前已试产“泰山”牌25马力拖拉机1.6万台。 9月 济宁公共汽车公司成立。 10月10日 济宁合成洗涤剂厂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年产洗涤剂粉5000吨。 本年 于1968年开始筹建的济宁市自来水厂于本年开始供水,有机井两眼,供水能力为250吨/时。
1972年
4月22日 全省第一家具有5000毛精纺锭规模的济宁毛纺织厂开始筹建,8月28日破土动工。1975年下半年试生产,1976年1月正式投产,填补了山东省毛纺工业的空白。 4月至1973年初 4月15日—20日,地委在邹县召开全区普及教育现场会议,主要内容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检查前一段的落实情况,交流本地区普及农村小学5年教育和扫除青少年文盲的经验,着重研究和部署普及农村小学5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克服不重视小学、急于办中学的倾向。1973年初,地革委在邹县再次召开全区普及小学教育现场会议。会议提出,全区在“四五”期间实现普及小学5年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坚持完成5年小学教育,达到小学5年级程度。为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会议要求,各县(市)在人力、财力、物力使用上首先保证普及小学5年教育,中学教育要在普及小学5年教育的前提下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抓好多种形式办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努力改革教学方法;要搞好厂校、校队挂钩,继续办好工厂、农场。 9月10日 兖州矿区北宿煤矿开工建设,1976年12月25日建成投产。此为全国第一个全矿井巷道支护锚喷化的矿井。 9月―12月 地委先后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全区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全区财贸工作会议,并于12月作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决定》《关于大力开展养猪积肥的决定》《关于发展渔湖业生产的决定》。
1973年
12月1日 《人民日报》刊登由本报记者采写的题为《路子对,步子大》的文章,报道了鱼台县委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的事迹。文章说:“鲁西南的微山湖畔,有个历史上多灾低产的鱼台县,如今,这个县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满目荒湖涝洼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缺粮县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1970年以来,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40%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197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63亿斤,亩产量第一次达到了《纲要》,提供商品粮食6320万斤,是山东省平均每人向国家贡献商品粮食最高的县。1973年粮食总产又比1972年增长一成多,比解放前提高4.6倍。”
1974年
6月 全省火化会议召开。要求全省1980年基本上达到废除土葬实行火葬,并要求至1978年济宁地区火化率达到死亡率的80%。28日,地委批转民政局《关于我区前段火葬工作开展情况及今后意见的报告》,要求进一步推行丧葬改革、大搞推行火葬的群众运动,破土葬旧俗,立火葬新风。
1975年
2月20日 兖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开工兴建,设计年产量300万吨,1981年12月21日建成投产。 7月7日 地委作出《关于组织邹西白马河流域农田基本建设会战的决定》。该流域是邹县、微山、滕县、兖州、曲阜、济宁6个县的结合部,包括22个公社、1000个生产大队。“会战”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以改土治水、建设高产稳产田为重点,打破县、社、队界限,实行全流域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洪、沙、碱综合治理,并将平整土地,建造梯田与蓄水、引水工程相配套,改洼与疏通排水系统相配套,挖河排洪与发展灌溉、航运相配套。会战自8月开始后,地、县、社党政机关抽调3400名干部由地委和相关县委书记、常委分别带领组成的工作队进驻“会战”区的380个村开展工作。至1979年3月“会战”结束,除每年冬春有20万劳力参加施工外,并有专业队长年作业。整个“会战”共完成土石方1.12亿立方米,整平土地100多万亩,打机井4100眼,扩大改善灌溉面积89万亩,极大地改变了该区域的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但在“会战”中也有脱离实际的要求和不妥的做法。
1976年
6月11日 兖州矿务局(驻邹县)正式成立。同时兖州煤炭建设指挥部建立,由中共济宁地委书记兼任总指挥。兖州矿区是国家重点工程,是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8月1日 落陵煤矿建成投产。 秋 由地委组织的“北三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开始。会战区包括已多年枯水的马踏、南旺、蜀山三个湖区的汶上、嘉祥、济宁3县的20个公社、854个生产大队、137万亩耕地。至1979年3月“会战”基本结束,地、县先后抽调干部200多人参加“会战”,共治理大洼13处,削平土岗12个,填平旧河道8条,修建沟路渠1935条、2480公里,打机井534眼,植树105万株,扩大和改善除涝面积1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
1977年
6月26日、8月15日 《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接连发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一个范例——介绍济宁地区组织邹西会战的几点经验》等文章,介绍邹西农田基本建设经验。 9月 第一次华北、中原地区平原绿化现场会议在兖州召开。 12月13日 济(宁)菏(泽)铁路动工兴建。1980年2月建成通车,总长108.1公里。 12月 济宁地区根据上级部署,废止高等学校以推荐为主录取学生制,恢复以考试为主录取制。13日、14日,招生考试在设于市区、各县城及部分公社驻地的考点进行。1978年3月初,“文化大革命”后济宁地区首批经过考试被高等学校录取的有1028人,被中等专业学校录取的有1644人。
1978年
12月23日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全区人民热烈庆祝,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地委和各县(市)委以及各大单位收听公报广播后,立即召开常委会或党组会,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发出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公报的通知。通过学习讨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拥护三中全会关于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坚决拥护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中央领导机构所作的人事安排和有关措施,坚决拥护三中全会为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区随之掀起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1979年
3月中旬 地委召开全区农村经营管理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传达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讨论研究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两个农业文件、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搞好经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会后,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将大批在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有经验的干部调回农业部门工作,充实社队经营管理队伍;同时,地、县、社各级分别举办轮训班,培训农业部门的负责干部和专业人员,年内培训人员2480余人。 5月 地委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县(市)委书记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提出济宁地区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此后,在年底前经清理在建项目,实行停缓建的48个,压缩当年投资489万元。至1981年11月,全区又先后关停并转了26个消耗高、亏损大、产品无销路的重工企业和21个车间,以其设备、人员支援轻纺产品生产。地方工业中的轻重工业比例由1978年的47:53改变为60:40。
1980年
3月6日 中共济宁地委批转地区计委《关于全区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指出,全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由1979年的12.9%增加为27.5%。后又经调整,到1982年,全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1979年增加88.83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1979年减少71.81万亩,而粮食总产量却增加2.84亿公斤。 6月13日 地委、行署发出《关于贯彻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的通知》,提出,一、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属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必须按照法律切实保障其所有权和自主权;二、从本年下半年开始,将现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的集体企业,一般的都应改为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三、集体企业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解决,银行和地方财政也要积极予以扶持;四、对自负盈亏企业的税后利润,企业上交主管部门的比例,一般不要超过30%,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的部分,留出50%以上给企业;五、废次钢材和边角余料,要优先供应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选用;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集体企业的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经常检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10月21日—24日 地委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议,贯彻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研究落实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各项生产责任制,提出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人均分配在40~80元的单位提倡“三定一奖”联产计酬责任制,人均分配80元以上的单位推行专业承包责任制,人均分配40元以下的困难单位可以包产到户。
1981年
1月 全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泗水县主要依靠群众集资率先在全区乃至全省实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完成农村校舍改造的县。5月,省教育厅、财政厅在泗水县召开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现场会,推广泗水县的经验。1982年6月,全国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泗水县召开。会后,行署按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全区“校改”工作。1985年,市政府(于1983年10月由地区行署改设)依照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标准,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校改”工作。至1987年,全市农村中小学累计实现完整配套的学校达3680所,占学校总数的93%,其中中学完整配套的学校占中学总数的95%。1987年上半年,济宁市“校改”工作经省教委、省财政厅验收合格。 3月18日 地委、行署制定印发《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有关具体政策规定》,要求各级要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推行以联产计酬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并就落实植树造林政策,扶持鼓励饲养畜、禽,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鼓励社员经营好自留地,支持社员搞好家庭副业,支持城镇农村发展个体工商业,大力发展社队企业、以农工商综合发展活跃农村经济,财政、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援多种经营的发展等9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4月27日 地委、行署印发《关于深入贯彻中央〔1980〕75号文件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就全区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统一经营、联产到劳,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三种责任制;妥善搞好责任田的承包;认真搞好包产、包工、包成本;适当确定奖惩办法;调节各业人员报酬;对烈军属、残废军人、五保户、困难户的优待、照顾;农业机械和大牲畜的管理使用;水利设施的管理、使用;劳动力的管理;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作用的发挥等12个方面提出要求。 5月11日—13日 地委召开县(市)委书记、省属驻济单位党委书记和地直部门负责人会议,就进一步普及、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狠抓消费品生产、促进工业调整;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安排意见。 7月30日 地委、行署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认识,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工作;从生产实际出发,大力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行农业生产技术联产合同制,调动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积极搞好技术培训;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的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 10月25日 地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搞活农村经济的设想》,提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以农为主,门类齐全;以粮为主,品种多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本地区的特点;建设一个高单位产量、高经济价值、高商品率、最佳经济效果的农业结构;建立一个“多层”“立体”“高值”类型的经济结构。
1982年
2月20日 地委、行署印发《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学的认识,把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振兴农业的大事来抓;坚持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搞好农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农业靠科学真正落到实处。 3月 地委、行署派工作组赴各县(市)检查指导殡葬改革工作。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全区平坟12万多个,还田2500多亩。 同月 全区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主要内容是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治理“脏、乱、差(环境卫生脏、公共秩序乱、服务质量差)”活动。 6月29日―30日 全国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泗水县召开。全国 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长、财政厅长和部分地(市)、县(市)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共 273人参加大会。会议听取了泗水县关于《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典型发言。与会人员参观了泗水县中册公社、城关镇、金庄公社的15所农村中小学及县实验小学。会议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泗水县在校舍建设工作上为全国带了个好头。 8月18日 地委、行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提出正确处理统分关系,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搞好收益分配;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关心鼓励大队、生产队干部做好工作;整顿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巩固发展集体经济;签订农业承包合同,合理确定集体和农民的关系;建立健全林牧副渔业责任制,促进多种经营管理等。年末,在全区2.74万个基本核算单位中有94%的实行了大包干,80%的林牧副渔业单位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合同制。 11月30日 地委、行署印发《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教育事业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任务和工作重点。组织广大基层干部、农民,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要把技术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认真办好县、社、队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83年全区县办农民技术学校要达到5所,社办农民技术学校要达到50所,队办重点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或班、组要达到500个。通过三级办学,落实地委提出的1983年前为每个大队、生产队培养1至2名技术员,每10户培养1个科技带头户,全区达到5万名技术员和10万个科技户的任务;坚持推行农民教育责任制,定任务、定职责、定考核、定奖惩;加强对农民教育的领导。
1983年
2月27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去南方视察返京途中,到兖州县视察泡桐林场。中共济宁地委书记郑伟民等陪同视察。视察中,邓小平询问了济宁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员生活情况,在林场询问了泡桐种植、效益等情况后指出:“泡桐是个宝,北方要大力发展泡桐。”3月26日,地委、行署发出《关于大力发展泡桐树生产的意见》。 3月5日 地委、行署印发《关于认真搞好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调整改革的意见》,指出集体工业企业改革的重点是:以承包为核心,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职工工资、福利与劳动成果相联系的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搞活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恢复城镇集体工业的群众性、民主性和灵活性,促进集体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改革的内容是:实行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调整企业规模和核算单位;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随企业经营成果浮动工资制度;实行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集资、入股和股金、劳动分红。《意见》还对经营计划和销售,隶属关系,贷款、税收、利润留成,扩大劳动就业渠道及改革的领导等有关问题提出要求。 4月4日—7日 地委、地区行署召开全区农村改革会议,总结前段农村改革的情况,指出推行大包干责任制不是权宜之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不是单干、走回头路,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允许私人长途运销不是投机倒把,扶持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不是搞资本主义,允许剩余农副产品自由出售不是破坏国家计划,允许按政策规定请帮工、带徒弟不会形成剥削制度,提倡荒山荒滩长期分户承包不是倒退,支持发展个体工商户不是搞歪门邪道,入股合资经营、实行利润分红不是剥削手段。会议就建立健全农村各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建立健全各种服务公司,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搞好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加快商品体制改革,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等提出要求。 6月25日―30日 省政府在邹县召开全省“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试点座谈会。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振,副省长马连礼等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直有关厅局负责人,各地市分管建乡工作的负责人及各试点县(区)的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就政、社分设和建立乡政权的意义、建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划区、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村民委员会的建设、选举,改革后各机构的职权范围和工作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讨,确定了原则性意见。会议要求,各试点单位的工作要继续搞好,提高完善,秋后扩大试点,明年全面铺开。 12月1日 境内各种凭布票供应的纺织品,临时免收布票,敞开供应。1984年始,不再发放布票。
1984年
2月10日 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建设文明村(镇)活动的决定》,对开展文明村(镇)活动的要求和目的、具体内容作出规定,提出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建立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村风民俗,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改造村容村貌,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搞好农副业生产,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 3月20日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做好发放土地使用证工作的意见》,对延长土地承包期应抓紧进行的土地调整、土地定级定价、落实承包有关政策、土地使用证发放等提出具体要求。《意见》下发后,各县(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年限延长到15年以上,果树、林木、荒山、荒滩、荒地等生产周期长的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延长到30年以上,并陆续给117.49万余户农民发放土地使用证。 5月25日 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有关应注意的问题和规定》,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由县(区)政府颁发土地证;对所有荒山、荒滩、荒水、荒地都要承包到户或联户,限令时间绿化或利用,并由县(区)政府发给使用证。承包期放长到30年或50年以上,允许子女继承和中途折价转包。现有片林、果园、桑园和其它经济树木,要承包到专业户或专业队(组),一定30年不变。对各种养殖水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承包到人、到户或到组,承包期至少15年不变;大力扶持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加强产前、产后服务工作;加快以饲料、食品、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继续深入改革供销社、信用社体制;积极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积极发展集体和个体运输业;收购农副产品实行购销合同制;搞好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5月 市委、市政府制定开展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将此项工作在全市普遍展开。该项工作于1983年5月在邹县由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进行试点,并于6月在邹县召开全省建乡试点座谈会。至1984年7月,全市建乡工作基本结束,建起的237个乡(镇)都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乡(镇)人民政府;同时,以原生产大队为基础,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6月1日 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疏理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发展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继续深入改革供销社体制;积极改革工业品批发体制;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改进购销办法;在坚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价格搞活;本着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精神,扩大商品交换;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加快商品流通设施建设;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加强市场调查,建立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对商品流通工作的领导。 9月5日—9日 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顺延原济宁市党代会届次)召开。大会正式代表514名,代表全市166221名党员,候补代表50名,列席代表45名。丁培德致开幕词,赵永贵作《勇于改革,开拓前进,全面开创济宁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工作报告。大会听取了中共济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并对以上报告作出决议。 10月17日 市委、市政府印发《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减轻农民额外负担的暂行规定〉的意见》,提出乡镇统筹的公共事业费用(农村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交通等民办公助事业的经费),要控制在平均每个农业人口10~12元,其总额最多不能超过人均纯收入的3.5%。农村合作经济内部的提留,只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两项费用,最多不得超过人均纯收入的3%,管理费最多不超过人均纯收入的1%。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得以“集资”为名,向集体和农民乱摊派钱物,坚决防止大办之风再起。
1985年
10月26日—30日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省长李昌安、省政府顾问朱奇民带领省直24个部门负责人,在微山县召开南四湖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提出要在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上由“农渔兼顾、以农为主”转变为“渔农兼顾、以渔为主”,并研究制定开发湖区14条政策措施。 11月6日―8日 市委、市政府在泗水县召开山区建设现场会。会议明确山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为主、林牧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路子,力争在三五年内使山区面貌有一个较大改观”。会议制定山区建设的3年规划:将现有的65万亩荒坡全部绿化,人均1亩用柴林,半亩经济林,百墩条花,半亩旱涝保收丰产田;户均3头猪,20只家禽,10只兔,3户1头牛;乡镇企业,每个区(乡)至少上3至5个项目,每个村至少上2至3个项目,3年内人均收入达到本县平均水平。
1986年
3月10日 市委作出决定,授予中共嘉祥县黄岗村党支部“模范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翟守才“模范党支部书记”称号。翟守才自1977年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支部组织群众脱贫致富,使全村人均分配由1977年的不足80元增加到1985年的1150元。 3月20日 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在指导方针、发展途径、人才、信息、供销、工商管理、资金、税收政策、利润分配、领导10个方面,作了30条规定,从1986年1日1日起执行。 4月2日 市委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央〔1986〕1号文件加快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正确认识农村的大好形势,坚定地把农村第二步改革推向前进;突出重点,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政策,持续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领导服务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 8月11日―15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县(区)、乡(镇)领导共 6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确定以1985年为基础,到1990年实现4个目标:1.农业产值达到31亿元,年递增5.9% ;2.乡村工业产值达到16亿元,年递增18.9%;3.粮食总产量达到64亿斤,年递增3.6%,人均占有1200斤;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元,平均每年增加40元,年递增8.3%。 9月22日—23日 市委召开县(市、区)委书记会议,研究部署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抓好村级整党、促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等工作。作出《关于从1986年开始在全市开展“百、千、亿”达标夺旗竞赛的决定》,即到1990年,工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村、过千万元的乡镇、过1.5亿元的县(区)为达标;以1985年的实际产值为基数,既达标又翻番的为夺旗。 11月15日 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山区开发,搞好扶贫工作的若干规定》,提出从1986年起,连续奋战3年,到1988年,泗水、邹县、曲阜市的部分比较集中连片的贫困山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元以上。 11月 为搞好南四湖区经济开发,市委、市政府决定自1986年冬开始,用3年时间组织微山县、鱼台县和市郊区沿湖乡(镇)集中进行湖区开发会战。1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湖区经济开发会战方案》。在此之前,由市直机关选调的130多名干部已于10月上旬进驻微山县的鲁桥、两城、傅村、欢城、南阳、留庄6个乡镇及所属的26个管区和部分村庄开展工作。1987年9月,第二批派驻微山县的115名市直机关干部陆续至6个乡镇的20多个开发点。1988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湖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湖区经济开发会战取得显著成绩,湖区三县共新挖鱼池2.05万亩,修筑台田2.5万亩,水产养殖水面发展到12.8万亩,增加7.44万亩,新办乡镇企业8648家。 同月 中共嘉祥县委书记尹伯敏被推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赴北京参加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全国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作《脚踏实地为全县人民造福》的事迹汇报。尹伯敏自1978年到任,团结县委一班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一个出了名的穷县一跃成为全省首批工农业总产值翻番县之一,并在端正党风、开发人才资源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
1987年
3月16日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的试行意见》,提出农村供销社的深化改革要紧紧抓住变“官”办为“民”办这个核心,由国营商业改为集体企业。基层供销社的体制目前仍以县联社领导为主;基层供销社实行理事会主任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基层供销社党的组织不设专职书记,按经济区域设立基层社。进一步搞活基层供销社的经营,继续完善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租赁经营,继续搞好扩股集资,试办股份制企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扩大基层供销社的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 5月7日 市委、市政府转发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8个单位联合制定的《关于鼓励科技人员为乡镇企业服务的试行规定》,对调入乡镇企业工作或为其兼职工作的科技人员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11月13日—15日 省委、省政府在微山县召开南四湖开发建设第三次现场办公会。省委常委杨衍银、副省长马忠臣、省政府顾问朱奇民等参加会议。会议讨论了《南四湖综合开发规划》实施意见,提出了继续贯彻“以湖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方针,重点搞好水产及湖产品生产、加工和配套行业,形成贸、工、渔一体的商品经济格局。 12月3日—5日 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在邹县召开全省移风易俗座谈会,推广邹县移风易俗方面的经验。该县注重引导群众划清健康民俗与陈规陋俗的界限、悼念死者与搞封建迷信的界限、恢复文物原貌与求神拜佛的界限,并在全县887个村庄建立了有章程、有设施的婚丧理事会,为群众文明节俭操办婚丧事提供了有益的服务。 12月17日—19日 市委、市政府在泗水县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会议对近两年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总结。全市已有4.9万户、19.6万人初步摆脱了贫困,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50.3%和49%。会议对今后的扶贫计划作出调整:1988—1990年,贫困县、乡全部解决温饱问题;1991—1995年,贫困乡镇全部脱贫;1996—2000年,全部进入宽裕型。会议对实现计划目标提出了多方面的工作措施。
1988年
1月29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技“双放(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动员大会。会议宣布了市政府《关于放活科研机构和放活科技人员的试行规定》。会后,市、县和有关部门通过制定完善“双放”的政策,积极工作,使“双放”取得有益进展。至1989年3月,全市有5600名科技人员以不同形式到中小企业和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共签订技术承包合同415份、协议245份,承包、领导中、小企业或乡镇企业138个;有10个科研机构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9年
1月21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首次城乡经济联合大会,要求今后城市企业每年要向乡镇企业扩散1亿元产值的产品,每个城市企业要带动一两个乡镇企业,每个科研单位每年要帮助乡镇企业一两个项目,市、县经济主管部门每年要挂钩帮促一两个乡镇。 2月13日―14日 省委书记、省长姜春云到济宁市考察农村工作。姜春云先后听取市委书记王玉玺关于全市农村工作情况的汇报,兖州县、市郊区和汶上县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兖州县西北店村、兖州造纸厂、市郊区柳行淀粉厂、汶上县柳行村。姜春云在考察时指出,粮食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大局。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抓农业,要用较多的精力抓粮食生产,要把农业放在经济全局的首位来抓,这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切实抓出成效。发展农业,就农业抓农业不行,同时必须狠抓二三产业。要树立立足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各行各业齐支援。 2月23日―25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全党全民动员,强化农业,克服困难,夺取农业丰收。总的要求是:上粮保棉、全面发展。全年实现粮食总产58.5亿斤,棉花169万担,花生147万斤;农业总产值75.5亿元,比上年增长5%;乡镇企业产值突破50亿元,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元。 2月26日 兖州县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售粮先进县”称号。 6月上旬 曲阜市邮电局开通国际直拨电话,可与20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此为全省第一个开通国际直拨电话的县级邮电局。 7月30日—8月2日 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举行。王玉玺作《坚持立国之本,走好强国之路,奋力把济宁市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全市25万名共产党员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建设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济宁而奋斗。 10月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对全市城镇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的决定》《关于全市公办学校校舍改造的意见》。此后,全市城镇公办学校校舍改造逐步展开。至1992年底,全市筹捐校改资金2.03亿元,开工建筑面积63.09万平方米,市中区区属学校18个工程相继竣工。市直学校的校改在1992年11月省政府组织的检查验收中,平均总分超过省优秀标准,跨入全省城镇校改先进行列。至1993年底,这次校改基本完成。
1990年
3月 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强棉花生产的决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84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03万亩,单产131斤,总产266.4万担,面积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棉花面积减少,产量一直处于徘徊状态,没有新的突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确保完成棉花生产任务,本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强棉花生产的决定》,要求,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搞好棉花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任务,落实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抓好关键措施;认真落实有关棉花生产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 同月 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济宁农业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工作,搞好科技服务,推动全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各县(市、区)按照《决定》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意见。至11月底,全市共组织290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承包各种作物面积840多万亩,承包鱼塘2万亩,林果6.2万亩,推广先进技术74项。 4月9日 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稳定完善农村承包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巩固完善双层(家庭、集体)经营机制,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搞好农村商品流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4月 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稳定发展乡镇企业的试行规定》,稳定、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鼓励乡镇企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企业素质,帮助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城乡联合,对乡镇企业实行行业管理,严格执行乡镇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厂长(经理)给予“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录用为合同制工人的照顾。 8月 组织进行“两田制”试点。确定进行“两田制(口粮田、责任田)”试点的11个县(市、区)的12个乡镇、269个村庄,在思想发动、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的基础上,于本月进入实施阶段。至9月10日,“两田”划分到户。 12月10日―12日 全省扫盲工作暨表彰扫盲先进工作者会议在济宁召开。会上,对全省100名扫盲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市教育局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观摩了嘉祥、兖州、汶上、市郊区等地的扫盲工作。
|
〖打印〗 〖关闭窗口〗 |